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准用构想(一):第三人的范围 | 第11-17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分析 | 第11-13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对民事诉讼第三人范围的准用构想 | 第13-17页 |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之扩展—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利害关系 | 第13-15页 |
二、行政机关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准用构想(二):第三人的类型 | 第17-24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类型化分析 | 第17-20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对民事诉讼第三人类型的准用构想 | 第20-24页 |
一、借鉴标本—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 | 第20-22页 |
二、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对民事诉讼第三人类型的准用构想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准用构想(三):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 第24-29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对民事诉讼第三人诉讼地位的准用构想 | 第26-29页 |
一、借鉴标本—日本的立法例 | 第26-27页 |
二、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对民事诉讼第三人诉讼地位的准用构想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准用构想(四):第三人的诉讼权限 | 第29-35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限分析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在诉讼权限上对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准用构想 | 第30-35页 |
一、借鉴标本—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 | 第30-33页 |
二、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对民事诉讼第三人诉讼权限的准用构想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准用构想(五):第三人受到判决既判力的拘束 | 第35-40页 |
第一节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受到行政判决既判力的拘束分析 | 第35-37页 |
一、行政判决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第35-36页 |
二、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受到行政判决既判力的拘束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在受判决既判力拘束方面对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准用构想 | 第37-40页 |
一、借鉴标本—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 | 第37-38页 |
二、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在受判决既判力拘束方面对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准用构想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