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导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问题的提出和概念的界定 | 第14-2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4-17页 |
1. 全球化带来的压力 | 第14-15页 |
2.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完善城市管理模式的影响 | 第15-16页 |
3.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压力 | 第16页 |
4. 现代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的中心和目标发生了改变 | 第16-17页 |
(二)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的梳理 | 第17-25页 |
1. 治理与城市治理 | 第17-21页 |
2. 公民参与的定义 | 第21-23页 |
3. 公民参与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三、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理论背景和必要性探讨 | 第25-34页 |
(一)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理论的发展 | 第25-29页 |
1. 斯凯夫顿报告 | 第26-27页 |
2. 鲍尔·戴维多夫的“辩护性规划理论” | 第27页 |
3. 谢莉·安斯汀的“市民参与阶梯” | 第27-29页 |
(二) 公民参与的途径和范围 | 第29-30页 |
1. 公民参与的途径 | 第29-30页 |
2.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范围 | 第30页 |
(三)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必要性 | 第30-34页 |
四、国内外公民参与实践和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 第34-46页 |
(一) 国外公民参与城市治理实践 | 第34-38页 |
1. 新加坡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实践 | 第34-36页 |
2. 德国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实践 | 第36-37页 |
3. 美国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实践 | 第37-38页 |
4. 发达国家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程度高的原因分析 | 第38页 |
(二) 我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典型案例:厦门PX 事件 | 第38-39页 |
(三) 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 第39-46页 |
1. 公民参与能力不足 | 第40-41页 |
2. 公民参与意识冷漠 | 第41-42页 |
3. 公民参与制度的缺失 | 第42-44页 |
4. 公民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 | 第44页 |
5. 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缺乏创新 | 第44-46页 |
五、全面推进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 第46-62页 |
(一) 逐步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公民参与的自主性 | 第47-51页 |
1. 培育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环境 | 第47-49页 |
2. 完善城市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49-50页 |
3. 发挥媒介参与功能 | 第50-51页 |
(二) 加快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创新公民参与的形式 | 第51-57页 |
1. 完善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支持 | 第51-52页 |
2. 拓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 | 第52-56页 |
3. 建立公民参与的反馈评价机制 | 第56-57页 |
(三) 发展社区参与,鼓励第三部门的发展 | 第57-60页 |
1. 治理重心向城市社区转移 | 第57-59页 |
2. 鼓励第三部门的发展 | 第59-60页 |
(四) 树立正确观念,培养新型的城市政府官员 | 第60-62页 |
1. 树立政府官员正确的参与理念 | 第60-61页 |
2. 培养具有新管理技能的城市政府官员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