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言 | 第13-36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3-15页 |
二、关于“知识分子”概念的理解 | 第15-20页 |
三、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2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32-36页 |
第一章 西方知识分子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 | 第36-69页 |
第一节 西方知识分子的发展历程 | 第36-59页 |
一、巫师 | 第37-40页 |
二、古希腊贤哲 | 第40-41页 |
三、教士 | 第41-43页 |
四、启蒙知识分子 | 第43-51页 |
五、科技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 | 第51-59页 |
第二节 西方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分析 | 第59-67页 |
一、西方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60-63页 |
二、西方知识分子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二章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传统 | 第69-106页 |
第一节 中西文化传统之差异 | 第69-76页 |
一、中国农业文明下的儒家文化传统 | 第69-71页 |
二、中国与西方文化个体观差异比较 | 第71-76页 |
第二节 道统塑造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 第76-83页 |
一、中国文化中的道及其特点 | 第76-79页 |
二、士阶层及其特点 | 第79-83页 |
第三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 | 第83-103页 |
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面对的历史困境 | 第83-89页 |
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 第89-96页 |
三、对中国现代启蒙不彻底性的分析 | 第96-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三章 中国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传统 | 第106-12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一、对马克思思想的两种理解 | 第107-110页 |
二、马克思主义塑造的中国知识分子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影响 | 第112-123页 |
一、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 第112-116页 |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转变 | 第116-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四章 20 世纪90 年代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 | 第124-155页 |
第一节 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状况 | 第124-137页 |
一、中国知识分子的变化 | 第124-131页 |
二、中国知识分子变化原因分析 | 第131-137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挑战 | 第137-153页 |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 | 第137-139页 |
二、科技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分裂 | 第139-143页 |
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 | 第143-149页 |
四、公共性与专业性的对垒 | 第149-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五章 生成中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 第155-180页 |
第一节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生成的必要性分析 | 第156-161页 |
一、历史的渴求 | 第156-160页 |
二、时代的召唤 | 第160-161页 |
第二节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生成的可能性分析 | 第161-170页 |
一、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生成的社会结构条件 | 第162-165页 |
二、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生成的文化资源 | 第165-170页 |
第三节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应然样态 | 第170-179页 |
一、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表征 | 第170-175页 |
二、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社会价值 | 第175-177页 |
三、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与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差异 | 第177-179页 |
本章小结 | 第179-180页 |
结语 | 第180-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2页 |
后记 | 第192-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94-195页 |
详细摘要 | 第195-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