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舰船减摇装置的发展状况 | 第12-14页 |
·舭龙骨 | 第12页 |
·减摇水舱 | 第12-13页 |
·减摇鳍 | 第13-14页 |
·停泊状态减摇鳍 | 第14页 |
·停泊状态减摇鳍装置的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升力模型的建立 | 第16-29页 |
·传统减摇鳍系统 | 第16-18页 |
·传统减摇鳍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传统减摇鳍系统的升力产生机理 | 第17-18页 |
·停泊状态下的减摇鳍系统 | 第18-21页 |
·研究的智能仿生学理论 | 第19-21页 |
·用于减摇鳍系统的简化模型 | 第21页 |
·理论升力模型的建立 | 第21-28页 |
·拖拽力 | 第22-23页 |
·附加质量力 | 第23-26页 |
·涡对升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总的升力表达式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升力模型的数值仿真 | 第29-38页 |
·模型系数的理论计算 | 第29-30页 |
·通过模式识别计算模型系数 | 第30-35页 |
·通过模式识别推导模型参数的理论分析 | 第31页 |
·Fluent软件的数值仿真 | 第31-35页 |
·理论计算模型与模式识别推导模型的对比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停泊状态下减摇鳍模型的仿真 | 第38-58页 |
·长峰波随机海浪仿真 | 第38-41页 |
·长峰波随机海浪仿真的理论基础 | 第38-40页 |
·长峰波随机海浪数值仿真 | 第40-41页 |
·停泊状态下减摇鳍系统在长峰波海浪中的仿真 | 第41-56页 |
·船舶—减摇鳍系统的组成 | 第41-47页 |
·停泊状态减摇鳍系统的simulink仿真 | 第47-53页 |
·仿真数据的分析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停泊状态下减摇鳍系统特性的深入研究 | 第58-75页 |
·仿真中的条件限制 | 第58-64页 |
·信号的限位 | 第58-59页 |
·能量的限制 | 第59-60页 |
·加入限制条件后的仿真结果 | 第60-63页 |
·仿真数据的分析 | 第63-64页 |
·转鳍中心位置的偏移 | 第64-68页 |
·转鳍中心位置偏移的原因和影响 | 第64-65页 |
·解决转鳍中心位置偏移的方法 | 第65-68页 |
·鳍角限位 | 第68-69页 |
·被动式水舱与停泊状态减摇鳍在停泊状态下减摇效果的对比 | 第69-74页 |
·被动式减摇水舱与停泊状态减摇鳍系统的特点比较 | 第69页 |
·被动式减摇水舱减摇基本原理 | 第69-71页 |
·被动水舱与停泊状态减摇鳍的减摇性能比较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两对鳍系统 | 第75-83页 |
·引入两对鳍系统的原因 | 第75-76页 |
·两对鳍系统的应用 | 第76-82页 |
·两对鳍系统的特点 | 第77-78页 |
·两对鳍系统的simulink仿真 | 第78-80页 |
·仿真数据的分析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