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我国基层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举要 | 第11-25页 |
第一节 行政执法主体方面 | 第11-14页 |
一、主体不合法 | 第11-12页 |
二、主体不明确 | 第12页 |
三、主体过于庞杂 | 第12-13页 |
四、联合执法泛滥成灾 | 第13页 |
五、“政府超市”运作不规范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行政执法权限方面 | 第14-16页 |
一、根本无权 | 第14-15页 |
二、层级越权 | 第15页 |
三、事务越权 | 第15页 |
四、地域越权 | 第15-16页 |
五、权能逾越 | 第16页 |
第三节 行政执法依据方面 | 第16-17页 |
一、行政执法依据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二、行政执法依据适用上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第四节 行政执法人员方面 | 第17-21页 |
一、人员素质不高 | 第18页 |
二、滥用职权 | 第18-19页 |
三、迟延履责或不履责 | 第19-20页 |
四、执法趋利 | 第20-21页 |
五、执法不文明 | 第21页 |
第五节 行政执法程序方面 | 第21-24页 |
一、不按要求表明身份 | 第22页 |
二、不按规定使用法律文书 | 第22页 |
三、不依法履行告知程序 | 第22-23页 |
四、行政执法顺序颠倒 | 第23页 |
五、行政执法采用的方式错误 | 第23-24页 |
六、超过法定期限实施执法行为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我国基层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40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落后观念的消极影响 | 第26-28页 |
一、重视不到位,工作有误区 | 第26-27页 |
二、认识有偏差,观念待转变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行政立法相对滞后 | 第28-33页 |
一、现有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 第28-29页 |
二、现有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 第29-31页 |
三、现有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 第31页 |
四、一些重要领域立法空白 | 第31-33页 |
第四节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 第33-36页 |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第33-34页 |
二、权力与责任脱节、权力与利益挂钩 | 第34-35页 |
三、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不完善 | 第35-36页 |
第五节 行政执法监督不到位 | 第36-39页 |
一、内部监督不到位 | 第37-38页 |
二、外部监督不到位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解决我国基层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对策 | 第40-57页 |
第一节 经济保障对策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观念对策 | 第41-45页 |
一、正确认识行政执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基层政府负责人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 | 第42-43页 |
二、行政执法人员要转变行政执法观念,树立起现代法治观念 | 第43-44页 |
三、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尊崇法律的良好氛围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立法对策 | 第45-48页 |
一、坚持科学的立法指导思想,明确立法的工作目标 | 第45-46页 |
二、立法工作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46页 |
三、立法中要重视执法物质条件和保障方面的内容 | 第46-47页 |
四、完善立法技术,加强备案监督 | 第47-48页 |
第四节 行政执法体制对策 | 第48-50页 |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 | 第48-49页 |
二、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 第49-50页 |
第五节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 第50-56页 |
一、改革行政执法监督体制 | 第50-53页 |
二、加快行政执法监督立法工作 | 第53-54页 |
三、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 | 第54-55页 |
四、优化行政执法监督社会环境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