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17-24页 |
·研究的途径与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东中国海及局部潮波数值模拟 | 第27-70页 |
·引言 | 第27-29页 |
·潮波运动基本方程 | 第29-36页 |
·基本方程 | 第29-30页 |
·差分格式 | 第30-36页 |
·定解和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网格嵌套 | 第38-43页 |
·网格嵌套意义、原理 | 第38页 |
·实现的步骤 | 第38-41页 |
·网格嵌套技术的应用 | 第41-43页 |
·模型结果验证 | 第43-62页 |
·大模型的验证 | 第43-53页 |
·局部模型的验证 | 第53-62页 |
·潮流场结果分析及比较 | 第62-69页 |
·半日潮 | 第64-66页 |
·全日潮 | 第66-68页 |
·无潮点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江苏海岸带水动力及岸滩地貌演变特征 | 第70-112页 |
·引言 | 第70-71页 |
·研究区的基本情况 | 第71-76页 |
·地质条件 | 第71页 |
·海岸地貌 | 第71-74页 |
·海岸带气候条件 | 第74页 |
·波浪 | 第74页 |
·泥沙 | 第74-75页 |
·风暴潮 | 第75-76页 |
·现代江苏海岸水动力特征 | 第76-93页 |
·潮汐特征 | 第76-81页 |
·潮流特征 | 第81-91页 |
·余流特征 | 第91-93页 |
·江苏海岸岸滩地貌演变特征 | 第93-110页 |
·海州湾砂质海岸(绣针河口——兴庄河口) | 第93-95页 |
·烧香河口——灌河口岸段(强烈侵蚀岸段) | 第95-97页 |
·废黄河尖岸段 | 第97-100页 |
·射阳河口—斗龙河口(淤蚀过渡岸段) | 第100-101页 |
·斗龙港—东灶港(淤涨段) | 第101-102页 |
·东灶港—蒿枝港(侵蚀岸段) | 第102-107页 |
·蒿枝港—长江口微淤段 | 第107-108页 |
·辐射沙洲地区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黄河北归后江苏海岸淤蚀变迁对潮波系统的影响 | 第112-138页 |
·引言 | 第112-113页 |
·黄河北归后江苏海岸线的变迁 | 第113-116页 |
·黄河北归后江苏海岸外沙洲的演交 | 第116-126页 |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侵蚀过程 | 第116-121页 |
·江苏岸外沙洲的分布与近期演变 | 第121-126页 |
·岸线变迁和水下地形变化对黄海潮波系统的影响 | 第126-137页 |
·振幅的变化 | 第127-130页 |
·无潮点的变化 | 第130-135页 |
·潮汐性质的变化 | 第135-136页 |
·最大可能潮差变化 | 第136-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五章 海平面上升对江苏沿海潮波系统的影响 | 第138-155页 |
·引言 | 第138页 |
·过去100多年来的海平面上升 | 第138-141页 |
·未来东中国海的海平面变化 | 第141-143页 |
·海平面上升对江苏沿海潮波影响 | 第143-154页 |
·海平面上升后潮波振幅的变化 | 第143-148页 |
·海平面上升后潮波同位相线的偏转 | 第148-151页 |
·海平面上升后无潮点的偏移 | 第151-152页 |
·海平面上升对最大可能潮差的影响 | 第152-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六章 江苏海岸地貌对潮波系统变化的响应 | 第155-179页 |
·引言 | 第155-156页 |
·"水道—沙洲"系统的南移 | 第156-174页 |
·烂沙洋"水道—沙洲"系统动态演变特征 | 第156-167页 |
·辐射沙洲"水道-沙洲"系统南偏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167-174页 |
·海岸侵蚀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 | 第174-177页 |
·海平面上升因素在海岸侵蚀中的作用 | 第174-175页 |
·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侵蚀的机理 | 第175-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9-182页 |
·主要成果及结论 | 第179-180页 |
·展望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