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重点高中校本化与课程开发管理研究--以XH高级中学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引言第8-11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8页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8-9页
   ·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第9页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9-11页
2 校本研究的现状综述第11-16页
   ·基于价值层面的研究现状综述第11-12页
     ·关于校本研究的内涵与特点第11页
     ·关于校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11-12页
   ·基于操作层面的研究现状综述第12-13页
     ·校本研究的基本过程与规范第12页
     ·校本研究的方式、模式第12页
     ·校本研究的策略第12-13页
   ·基于反思层面的研究现状综述第13-16页
     ·校本研究的阻力第13-14页
     ·校本研究的评价第14页
     ·校本研究的反思第14-16页
3 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第16-22页
   ·校本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6-19页
     ·强化校本教学研究是对现行教学研究机制系统的调整和改进第16-18页
     ·校本教学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和保护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第18-19页
   ·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第19-22页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19-20页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第20页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第20-22页
4 校本化及其相关研究第22-37页
   ·校本化的概念第22-23页
   ·校本化的理论根据第23-33页
     ·因材施教第23-26页
     ·超常儿童的研究心理学第26-32页
     ·个性发展原则第32-33页
   ·XH 中学校本化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33-34页
   ·XH 中学校本教研取得的成就第34-37页
     ·加强组织领导,走科学管理渠道第34页
     ·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研工作的重大转移第34-35页
     ·转变观念,树立行业服务意识第35-36页
     ·多方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第36-37页
5 XH 中学高中物理特色班的组建及校本化管理实施方案第37-46页
   ·特色班的组建采用自愿进班和学校选拔的原则第37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第37-38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性”第37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第37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性”第37-38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性”第38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性”第38页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要求第38-39页
   ·校本化管理实施方案第39-41页
     ·制度化的管理程序第39-40页
     ·课程选择和评价制度第40-41页
     ·“协议”管理制度第41页
     ·课程建设滚动式资助制度第41页
   ·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第41-46页
     ·学生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第42-44页
     ·校本课程开发应发展学生的持续学习力第44-46页
6 开展校本教研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46-48页
 (一)、校本教研要立足于学校实际第46页
 (二)、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是全体教师第46页
 (三)、校本教研要有具体的内容第46-47页
 (四)、校本教研要强化领导监督第47-48页
7 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制度的思考第48-62页
   ·XH 中学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起因和依据第48-50页
   ·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做法第50-55页
     ·了解学情,摸清差异类型第50-51页
     ·从实际出发,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第51-53页
     ·开发学生潜能,设计多元智能课型与练习第53-54页
     ·进行教育策划第54-55页
     ·定期会诊,实行班级教导会制度第55页
   ·XH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第55-56页
     ·课程建设第55页
     ·课堂教学第55-56页
     ·课程资源第56页
     ·校本教研第56页
     ·评价制度第56页
   ·XH 中学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调查研究第56-61页
     ·调查对象第56-57页
     ·统计方法第57页
     ·结果分析第57-60页
     ·结论第60-61页
   ·对特色班的管理及教师要求的思考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63-64页
附录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班主任专业化路径与机制研究
下一篇:骨骼肌等长收缩缺血训练对远隔缺血部位血管新生的作用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