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巴赫金杂语理论的形成 | 第12-28页 |
(一) 理论资源与现实依据 | 第12-22页 |
(1) 从巴赫金的生活经历看其杂语理论的形成 | 第12-14页 |
(2) 巴赫金对前人理论资源和自身理论资源的利用与改造 | 第14-20页 |
(3) 巴赫金对杂语研究的基本概况 | 第20-22页 |
(二) 杂语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 | 第22-28页 |
(1) 哲学基础之一:对话主义 | 第22-25页 |
(2) 哲学基础之二:超语言学的语言哲学 | 第25-28页 |
二、巴赫金杂语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8-73页 |
(一) 杂语基本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28-42页 |
(1) 杂语的基本内涵 | 第28-33页 |
(2) 与杂语相关的概念辨析 | 第33-41页 |
1、杂语与复调的辨析 | 第33-38页 |
2、杂语与言语体裁的辨析 | 第38-39页 |
3、杂语与多语的辨析 | 第39-41页 |
(3) 杂语概念小结 | 第41-42页 |
(二) 小说杂语理论 | 第42-54页 |
(1) 小说的两条修辞路线:“单语小说”与“杂语小说” | 第42-48页 |
(2) 小说语言的文学性与杂语性的比较 | 第48-49页 |
(3) 杂语对文艺修辞学和小说的意义 | 第49-53页 |
(4) 文学的小说化倾向 | 第53-54页 |
(三) 杂语理论的狂欢化 | 第54-58页 |
(1) 杂语的狂欢性:狂欢节及语言狂欢化 | 第54-56页 |
(2) 杂语的狂欢形式与内容 | 第56-58页 |
(四) 杂语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 第58-66页 |
(1) 统一与分化:同中求异的原则 | 第58-61页 |
(2) 杂语的对话原则 | 第61-63页 |
(3) 杂语的社会学原则 | 第63-66页 |
(五) 杂语理论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功能 | 第66-73页 |
(1) 杂语的本质特征:杂语性 | 第66-68页 |
(2) 杂语的基本功能:对实用语/艺术语的超越 | 第68-73页 |
三、巴赫金杂语理论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借鉴意义 | 第73-77页 |
(一) 对多元化批评格局的呼唤 | 第73-75页 |
(二) 对文艺思维的启示 | 第75-76页 |
(三) 杂语理论的缺陷及对策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发表论文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