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物权善意取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担保物权善意取得概述 | 第16-28页 |
第一节 担保物权概述 | 第16-20页 |
一、担保物权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担保物权的性质 | 第17-19页 |
三、典型担保物权与非典型担保物权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担保物权善意取得的界定 | 第20-24页 |
一、保护第三人利益的两种基本方法 | 第20-21页 |
二、担保物权善意取得的内涵 | 第21-24页 |
第三节 担保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4-28页 |
一、传统善意取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24-26页 |
二、担保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担保物权善意取得的构造机理 | 第28-40页 |
第一节 体系机理 | 第28-30页 |
第二节 价值机理 | 第30-31页 |
一、动产担保物权善意取得的价值机理 | 第30-31页 |
二、不动产担保物权善意取得的价值机理 | 第31页 |
第三节 理论机理 | 第31-32页 |
第四节 要件机理 | 第32-37页 |
一、不动产担保物权善意取得的要件机理 | 第33-34页 |
二、动产担保物权善意取得的要件机理 | 第34-37页 |
第五节 效力机理 | 第37-40页 |
一、善意第三人即时取得担保物权 | 第37页 |
二、原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三、原权利人与无处分权人之间的关系 | 第38页 |
四、善意取得担保物权的终局性问题 | 第38-39页 |
五、关于回首取得问题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 | 第40-50页 |
第一节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立法现状 | 第40-42页 |
一、不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立法现状 | 第40-41页 |
二、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立法现状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价值取向与法理基础 | 第42-44页 |
一、抵押权善意取得的价值取向 | 第42-43页 |
二、抵押权的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构成条件 | 第44-48页 |
一、不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构成条件 | 第44页 |
二、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构成条件 | 第44-48页 |
第四节 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 | 第48-50页 |
一、对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 第48页 |
二、对原权利人的效力 | 第48页 |
三、对抵押物受让人的效力 | 第48-49页 |
四、对无处分权人的效力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质权的善意取得 | 第50-54页 |
第一节 质权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 | 第50-52页 |
一、货币和有价证券质权善意取得可能性分析 | 第50-52页 |
二、知识产权的某些财产权质权善意取得可能性分析 | 第52页 |
三、应收账款质权善意取得可能性分析 | 第52页 |
第二节 质权善意取得与责任转质的区别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留置权的善意取得 | 第54-62页 |
第一节 留置权善意取得的理论与立法现状 | 第54-57页 |
第二节 占有委托物留置权善意取得的可能性分析 | 第57-59页 |
一、基于社会效益的分析 | 第57页 |
二、基于无权处分的分析 | 第57-58页 |
三、基于留置权设定目的的分析 | 第58页 |
四、基于债权人主观心理状态的分析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占有脱离物留置权善意取得的可能性分析 | 第59-62页 |
一、基于无权处分的分析 | 第59页 |
二、基于债权人主观心理状态的分析 | 第59-60页 |
三、基于社会效益的分析 | 第60页 |
四、对占有脱离物留置权成立要件说的质疑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