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1-12页 |
| 1 前言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 ·骨腱结合部损伤常见部位及其原因 | 第13-15页 |
| ·骨骼肌的骨附着(骨腱结合部)结构特点 | 第15-18页 |
| ·肌腱及骨腱结合部解剖结构特点 | 第15-16页 |
| ·髌腱解剖结构特点: | 第16-18页 |
| ·局部病理变化 | 第18-20页 |
|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 第18-19页 |
| ·纤维母细胞增生,有小血管增生。 | 第19页 |
| ·局部组织的某些特殊成分的改变 | 第19-20页 |
| ·骨腱结合部损伤愈合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 ·骨腱结合部损伤愈合的过程 | 第20-22页 |
| ·影响骨腱结合部损伤愈合的因素 | 第22-28页 |
| ·治疗手段和机理 | 第28-31页 |
| ·传统治疗手段 | 第28-29页 |
| ·利用外源性生长因子: | 第29页 |
| ·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治疗慢性损伤: | 第29-31页 |
| ·不同治疗方案组合冲击波疗法对疗效的影响 | 第31-34页 |
| ·应用前景 | 第34-3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36-47页 |
| ·试验动物及分组 | 第36页 |
| ·手术操作及取样 | 第36-37页 |
| ·冲击波治疗 | 第37页 |
| ·评价指标 | 第37-39页 |
| ·新骨面积: | 第37-38页 |
| ·骨矿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测量: | 第38页 |
| ·髌骨精细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或μCT) | 第38页 |
| ·组织学样本处理: | 第38-39页 |
| ·肌腱细胞密度及纤维软骨带厚度测量: | 第39页 |
| ·力学测试: | 第39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39-40页 |
| 图1 兔髌骨骨腱结合部愈合延迟动物模型建立手术过程 | 第40页 |
| 图2.动物术后石膏固定4周,单笼饲养 | 第40-41页 |
| 图3.髌骨复合体被从中间锯开 | 第41页 |
| 图4.冲击波治疗 | 第41-42页 |
| 图5.X线测量新骨面积 | 第42页 |
| 图6.pQCT测定BMD、BMC | 第42-43页 |
| 图7.MicroCT系统 | 第43页 |
| 图8.MicroCT图像 | 第43-44页 |
| 图9.MMA包埋与切片 | 第44-45页 |
| 图10.双色荧光标记新骨生长速度 | 第45页 |
| 图11.肌腱细胞密度和纤维软骨带厚度测量 | 第45-46页 |
| 图12.力学测试 | 第46-47页 |
| 4 结果 | 第47-60页 |
| ·损伤愈合延迟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 ·新骨形成面积和BMD | 第47-48页 |
| ·组织学分析 | 第48页 |
| ·纤维软骨带厚度及细胞密度结果 | 第48页 |
| ·力学测试结果 | 第48-49页 |
| ·体外冲击波疗法对损伤愈合延迟的影响 | 第49-53页 |
| ·新骨形成面积、BMD和BMC | 第49-50页 |
| ·髌骨部分切骨术后骨超微结构结果 | 第50-51页 |
| ·组织学分析 | 第51-52页 |
| ·力学测试结果 | 第52-53页 |
| 图13.DH组第四周取出橡胶后髌骨骨腱接合部组织学切片(H&E) | 第53页 |
| 图14.手术后第6周髌骨骨腱接合部组织学结果(H&E) | 第53-54页 |
| 图15.第8周CON与DH组髌骨骨腱接合部组织学结果 | 第54-55页 |
| 图16.第12周CON和DH组髌骨骨腱接合部组织学比较 | 第55-56页 |
| 图17.CON与DH组髌骨骨腱接合部Safarane O染色结果比较 | 第56-57页 |
| 图18.MicroCT第8与12周骨小梁数量(Tb.N)、厚度(Tb.th)和空隙(Tb.Sp)变化百分比、新骨相对体积(BV/TV) | 第57-58页 |
| 图19.第8周ESWT组与DH组髌骨骨腱接合部组织学结果(H&E染色) | 第58-59页 |
| 图20.DH组和ESWT组髌骨骨腱接合部第12周组织学变化(H&E) | 第59-60页 |
| 5 讨论与分析 | 第60-67页 |
| ·损伤愈合延迟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0-63页 |
| ·骨腱结合部愈合延迟动物模型新骨形成延缓 | 第60-61页 |
| ·骨腱结合部愈合延迟动物模型骨腱结合界面愈合延缓 | 第61-62页 |
| ·骨腱结合部愈合延迟动物模型力学特性恢复延迟 | 第62-63页 |
| ·体外冲击波对愈合延迟的促进作用 | 第63-67页 |
| ·ESWT促进骨生长和矿化 | 第63-64页 |
| ·ESWT促进骨的重建 | 第64-65页 |
| ·ESWT促进纤维软骨带和肌腱的再生和重建过程 | 第65-66页 |
| ·ESWT明显改善骨腱结合部损伤愈合延迟的力学特性 | 第66-67页 |
| 6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7页 |
| 7 结论 | 第67-68页 |
| 8 致谢 | 第68-69页 |
| 9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