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1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 2 购物中心的概述 | 第11-18页 |
| ·购物中心的含义及分类 | 第11-14页 |
| ·购物中心的含义 | 第11-12页 |
| ·购物中心的分类 | 第12-14页 |
| ·购物中心的特征 | 第14-15页 |
| ·购物中心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15-16页 |
| ·同类聚集 | 第16-17页 |
| ·零售需求的外部效应 | 第17-18页 |
| 3 发达国家地区购物中心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18-31页 |
| ·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 | 第18-23页 |
| ·美国巨会山购物中心 | 第20-21页 |
| ·美国最大的购物中心—Mall of America | 第21-22页 |
| ·美国购物中心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 ·英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 ·英国奥查德购物中心 | 第23-25页 |
| ·英国购物中心发展趋势 | 第25页 |
| ·东南亚国家地区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 ·香港购物中心的发展状况 | 第25-27页 |
| ·日本的购物中心的发展状况 | 第27-28页 |
| ·东南亚国家地区购物中心发展趋势 | 第28页 |
| ·发达国家地区购物中心成功总结 | 第28-31页 |
| 4 我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31-45页 |
| ·我国大中型城市已具备了发展购物中心的条件 | 第31-33页 |
|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购物中心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31-32页 |
| ·生活和观念的现代化刺激了购物中心的发展 | 第32页 |
| ·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了购物中心的发展 | 第32-33页 |
| ·交通设施持续改善为购物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第33页 |
| ·北京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 | 第33-37页 |
| ·金源新燕莎购物中心的选址和外部环境 | 第34-35页 |
| ·金源新燕莎购物中心的内部环境 | 第35-36页 |
| ·金源新燕莎购物中心的经营特点和趋势 | 第36-37页 |
| ·上海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 | 第37-40页 |
| ·上海港汇广场购物中心 | 第37-38页 |
| ·上海龙之梦购物中心 | 第38-40页 |
| ·广州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 | 第40-41页 |
| ·我国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 | 第41-45页 |
| ·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对中高档购物中心的需求加大 | 第41-42页 |
| ·奥运商机将引导整体市场出现一个新的上升趋势 | 第42-43页 |
| ·购物中心招商难、选址难将继续存在 | 第43-44页 |
| ·商业地产正由开发时代转向运营时代 | 第44-45页 |
| 5 我国购物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5-49页 |
| ·因利益驱动导致感性投资、盲目投资 | 第45页 |
| ·因先天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影响了整体收益 | 第45-46页 |
| ·项目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点 | 第46页 |
| ·面临着新型业态与消费者购物偏好的双重挑战 | 第46页 |
| ·经营中定位模糊,特点不突出 | 第46-47页 |
| ·缺乏规划,购物中心数量增加过快,缺乏足量的消费人口支撑 | 第47-49页 |
| 6 我国购物中心发展策略 | 第49-57页 |
| ·建立统一运营的管理模式 | 第49-51页 |
| ·有统一的主题形象、统一品牌形象 | 第50页 |
| ·招商目标能够在功能和形式上同业差异、异业互补 | 第50页 |
| ·统一招商的“管理”要充分体现和强调对商户的统一服务 | 第50-51页 |
| ·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为管理者、商户和顾客都提供便利 | 第51页 |
| ·做好行销推广,构建自身的特色 | 第51-52页 |
| ·独特的产品展示 | 第52页 |
| ·独特的形象 | 第52页 |
| ·引导顾客计划外的需求 | 第52页 |
| ·以顾客导向满足消费者需求 | 第52-54页 |
| ·确定目标消费者 | 第53页 |
| ·根据自身优势和消费者需求提供服务 | 第53页 |
| ·适时的提供变化 | 第53-54页 |
| ·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研究行为动机 | 第54页 |
| ·打造购物中心的感性品牌 | 第54-57页 |
| ·建立消费者理想的心理模式 | 第55页 |
| ·认知过程模式 | 第55页 |
| ·情绪联想模式 | 第55-56页 |
| ·潜意识模式 | 第56-57页 |
| 7 结论 | 第57-58页 |
| ·本文结论 | 第57页 |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 详细摘要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