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旱地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研究的思路与创新点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创新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旱作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 第19-40页 |
·农业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及历史回顾 | 第19-24页 |
·项目评价的类型 | 第19-21页 |
·项目评价的历史回顾 | 第21-24页 |
·国外旱作农业项目技术评价进展 | 第24-31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24-28页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28-31页 |
·社会影响评价 | 第31页 |
·国内旱作农业项目技术评价进展 | 第31-38页 |
·国内旱作农业项目经济评价 | 第31-36页 |
·旱作农业项目的社会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36-38页 |
·总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河北省旱作节水技术概述 | 第40-46页 |
·河北省概况 | 第40页 |
·河北省的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40-41页 |
·河北省旱作农业技术 | 第41-46页 |
·节水灌溉技术 | 第41-44页 |
·保护性耕作技术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评价指标设置和评价方法 | 第46-53页 |
·评价指标设置 | 第46-50页 |
·指标设置的原则 | 第46-47页 |
·河北旱地农业技术评价指标的内容 | 第47-48页 |
·指标的含义及指标的数量化模型 | 第48-50页 |
·评价方法 | 第50-53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50页 |
·统一量纲 | 第50-51页 |
·模型的确立 | 第51页 |
·评价步骤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旱作农业技术效益加权综合评价 | 第53-60页 |
·基础数据采集 | 第53-55页 |
·标准化处理 | 第55-56页 |
·作物系数调整 | 第55-56页 |
·效益指标的量纲(单位)处理 | 第56页 |
·效益加权综合指数计算 | 第56-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旱作农业技术效益增长性和稳定性评价 | 第60-77页 |
·基础数据采集 | 第60页 |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60-62页 |
·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62-68页 |
·建立时间趋势线性回归模型 | 第68-69页 |
·用拟合度 R2代表效益稳定性的合理性分析 | 第69页 |
·效益增长性和稳定性回归模拟 | 第69-75页 |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第69-70页 |
·玉米秸秆覆盖技术 | 第70-71页 |
·小麦免耕技术 | 第71-72页 |
·小麦管道灌溉技术 | 第72-73页 |
·小麦农艺节水灌溉技术 | 第73-74页 |
·玉米免耕技术 | 第74-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77页 |
·增长速度比较 | 第75-76页 |
·效益稳定性比较 | 第76-77页 |
第七章 河北省旱作农业技术综合评价 | 第77-81页 |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第77页 |
·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技术 | 第77-78页 |
·小麦免耕技术 | 第78页 |
·小麦管道灌溉技术 | 第78-79页 |
·小麦农艺节水灌溉技术 | 第79页 |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 第79-81页 |
第八章 河北省旱作农业发展技术战略 | 第81-88页 |
·河北省旱作农业技术选择 | 第81-82页 |
·冀西北丘陵山区和坝上高原节水农区 | 第81页 |
·太行山和燕山山地丘陵区 | 第81-82页 |
·平原区(包括太行山和燕山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地区) | 第82页 |
·河北省旱作农业的发展技术对策 | 第82-88页 |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第82-83页 |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第83-84页 |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第84-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