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集资诈骗罪概述 | 第9-14页 |
第一节 集资诈骗行为的发展 | 第9-10页 |
一、集资诈骗行为的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二、集资诈骗行为产生的必然性 | 第10页 |
第二节 我国集资诈骗罪的立法沿革 | 第10-12页 |
第三节 国外集资诈骗行为的立法规制 | 第12-14页 |
一、美国的相关立法 | 第12页 |
二、德国的相关立法 | 第12-13页 |
三、日本的相关立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探析 | 第14-35页 |
第一节 集资诈骗罪的客体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的客观方面 | 第16-28页 |
一、关于“诈骗方法” | 第16-18页 |
1、“诈骗方法”的含义 | 第16-17页 |
2、用类型化的思维来认定“诈骗方法” | 第17-18页 |
二、关于“非法集资” | 第18-24页 |
1、对“集资”的理解 | 第18-19页 |
2、对“非法集资”的理解 | 第19-20页 |
3、非法集资的形式 | 第20-24页 |
三、关于“数额较大” | 第24-28页 |
1、关于以10 万元作为数额较大的起点 | 第24-25页 |
2、关于集资诈骗犯罪的数额认定 | 第25-27页 |
3、集资诈骗罪共同犯罪中数额的认定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的主体 | 第28-30页 |
一、自然人主体与单位主体的区分 | 第29页 |
二、金融机构能否成为本罪主体 | 第29-30页 |
第四节 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方面 | 第30-35页 |
一、关于“非法占有”的含义 | 第30-31页 |
二、“非法占有”的认定 | 第31-33页 |
三、关于是否存在事后故意 | 第33页 |
四、关于是否存在间接故意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集资诈骗罪的形态问题探析 | 第35-39页 |
第一节 集资诈骗罪的既遂标志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的罪数形态 | 第36-39页 |
一、集资诈骗罪不是连续犯 | 第36页 |
二、集资诈骗罪不是结合犯 | 第36-37页 |
三、集资诈骗罪的一罪与数罪 | 第37-39页 |
1、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行为的认定 | 第37页 |
2、伪造、变造公文证件、印章行为的认定 | 第37-38页 |
3、向银行贷款偿还本息行为的认定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集资诈骗罪的界限问题探析 | 第39-44页 |
第一节 集资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的区别 | 第39页 |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类犯罪的界限 | 第39-41页 |
一、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 第39-40页 |
二、集资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 | 第40-41页 |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与其他非法集资类犯罪的界限 | 第41-44页 |
一、集资诈骗罪与欺诈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界限 | 第41-42页 |
二、本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界限 | 第42-44页 |
第五章 集资诈骗罪刑罚适用问题探析 | 第44-48页 |
第一节 集资诈骗罪死刑适用问题 | 第44-46页 |
一、关于集资诈骗罪死刑的废除 | 第44-46页 |
(一) 从应然角度看集资诈骗罪死刑存在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二) 从实然角度看集资诈骗罪死刑的废除 | 第45-46页 |
二、对集资诈骗罪死刑要严格适用 | 第46页 |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的财产刑、资格刑适用问题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