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1页
一、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立法现状第11-18页
 (一) 我国中央立法规定第11-13页
  1. 《劳动法》第11页
  2. 《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11页
  3. 《关于用人单位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第11-12页
  4.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页
  5.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2-13页
 (二) 我国地方立法规定第13-15页
  1. 违约金种类第13-14页
  2. 对违约金的数额进行限制第14页
  3. 违约金与赔偿金的关系第14-15页
 (三) 国外的立法经验第15-17页
  1. 禁止型立法第15-16页
  2. 任意型立法第16-17页
 (四)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17-18页
  1. 限制了违约金的情形第17页
  2. 违约金数额限制第17-18页
二、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探讨第18-36页
 (一) 劳动法社会法定位对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影响第18-23页
  1. 劳动法的社会法定位证成第19-20页
  2. 劳动法的社会法定位决定了不能随意约定违约金条款第20-23页
 (二) 劳动合同违约金的制度功能第23-26页
  1. 预防违约第24页
  2. 赔偿损失第24-25页
  3. 惩罚违约第25-26页
  4. 效率违约第26页
 (三) 对劳动者倾斜保护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的平衡点第26-32页
  1. 劳动者辞职权对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影响第26-28页
  2. 劳动合同期限制度对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影响第28-30页
  3. 心理契约理论对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影响第30-31页
  4. 忠诚度理论对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影响第31-32页
 (四) 劳动合同违约金的性质第32-33页
  1. 劳动合同违约金是违约责任第32-33页
  2. 劳动合同违约金以赔偿性为原则,以惩罚性例外第33页
 (五) 劳动合同赔偿性违约金的赔偿范围第33-35页
  1. 用人单位应当赔偿违约造成劳动者的全部实际损失第33-34页
  2. 劳动者仅赔偿违约造成用人单位的直接损失第34-35页
 (六) 违约金与赔偿金的关系第35-36页
  1. 损害赔偿与赔偿性违约金不能同时适用第35页
  2. 损害赔偿与惩罚性违约金不能同时适用第35-36页
三、《劳动合同法(草案)》违约金制度评析与完善建议第36-45页
 (一) 《劳动合同法(草案)》违约金制度评析第36-41页
  1. 没有消除劳动者承担违约金责任的根源: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设计缺陷第36-37页
  2. 未确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适用不同违约金的规则第37页
  3. 可约定承担违约金的劳动者范围太窄第37-38页
  4. 违约金的数额没有确定的标准第38-39页
  5. 未明确规定违约金和赔偿金的关系第39页
  6. 未规定服务期期限规则第39-40页
  7. 没有注意区分用人单位培训义务和权利第40-41页
 (二) 完善《劳动合同法(草案)》违约金制度的若干建议第41-45页
  1. 改革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第41页
  2. 确立二元的劳动合同违约金规则第41-42页
  3. 规定对享受特殊待遇的劳动者也可约定服务期第42-43页
  4. 规定违约金与赔偿金的关系第43页
  5. 建立服务期期限规则第43-44页
  6. 区分用人单位的培训义务与权利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后记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农民工权益缺失与法律保障研究
下一篇:铸造凝固过程中模具局部冷却能力的多循环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