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的文学语言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为什么研究《蚀》的文学语言 | 第12-13页 |
二、《蚀》文本研究的版本问题 | 第13-14页 |
三、《蚀》文学语言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第14-15页 |
四、文学语言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蚀》语言的基本体式 | 第17-40页 |
一、白中带文:承接传统汉语的审美经验 | 第17-29页 |
二、白中带旧:脱胎于旧白话的书面语体 | 第29-31页 |
三、白中欧化:强化现代汉语的写实功能 | 第31-37页 |
四、多样构成:建构汉语写作的语言网络 | 第37-40页 |
第二章 《蚀》语言的功能分析 | 第40-55页 |
一、非互动模式的文体功能 | 第40-45页 |
二、冗余现象的修辞效果 | 第45-47页 |
三、语义场域与文本意义 | 第47-51页 |
四、从意象到象征 | 第51-55页 |
第三章 《蚀》语言的风格问题 | 第55-69页 |
一、细密而简劲 | 第55-58页 |
二、冷峻而绚丽 | 第58-62页 |
三、严正而幽默 | 第62-66页 |
四、语言风格的成因 | 第66-69页 |
第四章 《蚀》在现代小说语言中的地位 | 第69-82页 |
一、尝试构建现代长篇小说的语言范式 | 第69-75页 |
二、现代汉语写作的创造性转化 | 第75-79页 |
三、《蚀》语言实验的当代意义 | 第79-82页 |
第五章 《蚀》与茅盾的语言观 | 第82-92页 |
一、摸索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 | 第82-85页 |
二、探寻文学语言的形象特征 | 第85-88页 |
三、勘察文学语言的运用方法 | 第88-92页 |
结语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后记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