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国内外大气PM_(2.5)研究现状 | 第15-32页 |
·PM_(2.5)化学组成 | 第15-28页 |
·美国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欧洲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亚洲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PM_(2.5)来源解析 | 第28-29页 |
·PM_(2.5)对能见度的影响 | 第29-32页 |
·PM_(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32页 |
·PM_(2.5)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45页 |
·采样点的布设 | 第35-37页 |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颗粒物采样器 | 第37-38页 |
·采样滤膜 | 第38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38-40页 |
·空白滤膜的称量 | 第38页 |
·采样后滤膜的处理 | 第38页 |
·有效受体样品的选择 | 第38-39页 |
·样品采集、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9-40页 |
·样品的分析 | 第40-45页 |
·质量浓度 | 第40页 |
·离子浓度 | 第40-43页 |
·碳组分的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无机元素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济南市PM_(2.5)污染特征 | 第45-81页 |
·PM_(2.5)浓度污染特征 | 第45-51页 |
·总体污染状况 | 第45-46页 |
·PM_(2.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46-50页 |
·PM_(2.5)与PM_(10)的关系 | 第50-51页 |
·水溶性离子 | 第51-62页 |
·水溶性离子概况 | 第51-56页 |
·水溶性离子季节变化规律 | 第56-62页 |
·SO_4~(2-),NH_4~+,NO_3~- | 第56-58页 |
·其他离子 | 第58页 |
·水溶性离子的相关性系数 | 第58-62页 |
·元素碳和有机碳 | 第62-70页 |
·济南市OC、EC浓度水平 | 第62-65页 |
·OC、EC相关性 | 第65-67页 |
·OC/EC比值及二次有机碳(SOC)的估算 | 第67-70页 |
·微量元素成分 | 第70-77页 |
·微量元素浓度水平 | 第70-74页 |
·各元素富集因子 | 第74-77页 |
·济南市PM_(2.5)质量平衡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济南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与PM_(2.5)质量浓度的预测 | 第81-106页 |
·影响济南市大气质量的地面流场 | 第82-87页 |
·月均流场 | 第82-84页 |
·基本流型 | 第84-87页 |
·地面气象因素统计 | 第87-93页 |
·气温 | 第87-88页 |
·气压 | 第88-89页 |
·风 | 第89-91页 |
·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 | 第91-93页 |
·PM_(2.5)主要化学成分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93-94页 |
·区域性污染个例分析 | 第94-100页 |
·2006年3月7日~3月12日 | 第94-96页 |
·2006年9月11日~9月13日 | 第96-97页 |
·其它污染个例 | 第97-99页 |
·冬季的重污染个例 | 第99-100页 |
·PM_(2.5)质量浓度的模拟和预测 | 第100-105页 |
·预报的主要方法 | 第100-101页 |
·稳定天气形势下颗粒物重污染的判别 | 第101-103页 |
·决策树CHAID方法预报模型 | 第101-102页 |
·决策树CHAID方法预报结果分析 | 第102-103页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 | 第103-105页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4页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济南市能见度与颗粒物污染及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106-126页 |
·济南市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规律 | 第106-108页 |
·能见度和PM_(2.5)及PM_(10)浓度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PM_(2.5)中化学成分对济南市消光系数的贡献 | 第110-113页 |
·灰霾天PM_(2.5)的来源 | 第113-114页 |
·灰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第114-125页 |
·灰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 | 第114-119页 |
·灰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化学成分粒径分布特征 | 第119-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颗粒物源解析 | 第126-136页 |
·概述 | 第126-129页 |
·PMF模型 | 第126-128页 |
·PMF模型的优点 | 第128页 |
·因子数目的确定 | 第128-129页 |
·济南市PM_(2.5)源解析结果 | 第129-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40页 |
·结论 | 第136-139页 |
·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发表论文 | 第156-15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