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时期(1861-1941)中德军事技术交流初探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相关概念限定 | 第11-12页 |
| ·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德军事技术交流研究述评 | 第14-24页 |
| ·军火贸易 | 第14-15页 |
| ·军火贸易的性质和作用 | 第14-15页 |
| ·军火贸易的规模和途径 | 第15页 |
| ·军事技术教育 | 第15-18页 |
| ·创办军事院校,聘用德国人任教 | 第16页 |
| ·派遣中国学生、技术人员赴德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 | 第16-17页 |
| ·翻译德国的军事科技书籍 | 第17-18页 |
| ·德国顾问 | 第18-24页 |
| ·德国顾问来华的原因与目的 | 第18-19页 |
| ·德国顾问的工作 | 第19-20页 |
| ·德国顾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第20-22页 |
| ·德国顾问的性质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德军事技术交流的发展状况 | 第24-50页 |
| ·中德军事技术交流得以产生的原因 | 第24-26页 |
| ·中德进行军事技术交流的迫切性 | 第24-25页 |
| ·中德进行军事技术交流的可行性 | 第25-26页 |
| ·中德军事技术交流在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发展情况 | 第26-50页 |
| ·1861年~1911年:兴起时期 | 第26-34页 |
| ·兴起时期中德军火贸易的规模与途径 | 第26-28页 |
| ·兴起时期中德军火贸易的性质和作用 | 第28页 |
| ·兴起时期军事顾问来华原因及目的 | 第28页 |
| ·兴起时期德国顾问来华的工作情况 | 第28-29页 |
| ·兴起时期德国顾问来华的作用 | 第29-30页 |
| ·兴起时期军事技术教育情况 | 第30-32页 |
| ·兴起时期翻译德国军事技术书籍情况 | 第32-34页 |
| ·德方企业和中国兵工厂的军事技术交流状况 | 第34页 |
| ·1911年~1927年:缓慢发展时期 | 第34-39页 |
| ·发展缓慢时期中德军火贸易的规模与途径 | 第34-37页 |
| ·缓慢发展时期中德军火贸易的性质和作用 | 第37-38页 |
| ·缓慢发展时期德国军事顾问来华原因及目的 | 第38页 |
| ·缓慢发展时期德国军事顾问来华的工作情况及作用 | 第38-39页 |
| ·缓慢发展时期军事技术教育情况 | 第39页 |
| ·德方企业和中国兵工厂的军事技术交流状况 | 第39页 |
| ·1927年~1938年:发展快速时期 | 第39-48页 |
| ·快速发展时期军事顾问在华的工作情况 | 第40-45页 |
| ·快速发展时期中德军火贸易的进行情况 | 第45-46页 |
| ·快速发展时期军事技术教育情况 | 第46页 |
| ·德国顾问和中国军工企业 | 第46-47页 |
| ·快速发展时期翻译德国军事技术书籍情况 | 第47-48页 |
| ·1938年~1941年:结束时期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结语 | 第50-54页 |
| 注释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