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9页 |
·选题原因 | 第12-16页 |
·中国新闻文本解读实践 | 第12-1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背景 | 第14-16页 |
·本人多年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成果 | 第16页 |
·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理论价值 | 第16-17页 |
·现实价值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关于一般文本的研究 | 第17-22页 |
·关于新闻文本的研究 | 第22-25页 |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基本思路 | 第25-26页 |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29页 |
2 新闻文本的功能和特征 | 第29-43页 |
·新闻文本的功能 | 第29-34页 |
·新闻文本的界定 | 第29-30页 |
·新闻文本的社会功能 | 第30-34页 |
·新闻文本的特征 | 第34-38页 |
·文本内容的真实性 | 第34-35页 |
·文本功能的实用性 | 第35页 |
·文本形态的简洁性 | 第35-36页 |
·文本语境的低度性 | 第36-37页 |
·文本述体的复杂性 | 第37-38页 |
·文本语义的封闭性 | 第38页 |
·我国新闻文本的特质 | 第38-43页 |
·社会教化功能突出 | 第39-40页 |
·“能指”与“所指”的失衡 | 第40-43页 |
3 新闻文本的生产 | 第43-60页 |
·新闻事实与事实文本 | 第43-46页 |
·新闻事实 | 第43-44页 |
·事实文本 | 第44-46页 |
·新闻文本的构成 | 第46-55页 |
·符码层面 | 第47-48页 |
·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 | 第48-50页 |
·“神话”层面 | 第50-52页 |
·艺术层面 | 第52-55页 |
·文本语境与意义建构 | 第55-60页 |
·文本语境 | 第55-56页 |
·文本外语境的类型 | 第56-58页 |
·记者利用环境对事实信息传播进行“暗箱”操作 | 第58-60页 |
4 新闻文本的解读 | 第60-72页 |
·新闻文本三种解读方式 | 第60-63页 |
·支配式解读 | 第60-61页 |
·协商式解读 | 第61-62页 |
·对抗式解读 | 第62-63页 |
·编码/解码中的非同一性分析 | 第63-66页 |
·文本的开放性 | 第64-65页 |
·不同的文化规则 | 第65-66页 |
·编码/解码:符码对称的可能性分析 | 第66-72页 |
·符码两个序列的对称度 | 第66-67页 |
·符码背后规则的平衡度 | 第67-70页 |
·恪守话语的“诚意原则” | 第70-72页 |
5 新闻文本的消费 | 第72-82页 |
·新闻文本的商品属性 | 第72-75页 |
·新闻文本讲求成本 | 第73-74页 |
·新闻文本消费的内容 | 第74-75页 |
·新闻文本的消费特征 | 第75-79页 |
·新闻文本消费是一种多层面消费 | 第76-77页 |
·新闻文本消费是一种创造性消费 | 第77页 |
·新闻文本消费是一种重复性消费 | 第77-78页 |
·新闻文本消费是“符号价值”性消费 | 第78页 |
·新闻文本消费是一种被利用性的消费 | 第78-79页 |
·新闻文本消费的意义 | 第79-82页 |
6 文本群与“格式塔”构建 | 第82-98页 |
·文本群:一种独特的文本形态 | 第82-83页 |
·文本群构建一种“格式塔” | 第83-88页 |
·传者的“格式塔” | 第84-85页 |
·受众的“格式塔” | 第85-88页 |
·文本群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 第88-92页 |
·文本群的封闭性 | 第89-91页 |
·文本群的开放性 | 第91-92页 |
·文本群的张力 | 第92-94页 |
·文本群中的省略与重复 | 第94-98页 |
·文本群中的省略 | 第94-96页 |
·文本群中的重复 | 第96-98页 |
7 结语:构建和谐的文本生态环境 | 第98-105页 |
·文本生存在文化空间里 | 第98-100页 |
·构建和谐的文本生态环境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著作 | 第111-112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相关研究课题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