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请愿权研究概述 | 第11-17页 |
第一节 请愿权的历史及宪政价值 | 第11-13页 |
一、请愿权的历史 | 第11-12页 |
二、请愿权的宪政价值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请愿权的概念及性质 | 第13-17页 |
一、请愿权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请愿权的性质 | 第14-15页 |
三、请愿权本质的再思考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利益表达与利益协调权理论 | 第17-26页 |
第一节 请愿权与利益 | 第17-20页 |
一、利益的学理解释 | 第17-18页 |
二、请愿与利益冲突 | 第18-19页 |
三、请愿权与利益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请愿权是利益表达与利用协调权 | 第20-26页 |
一、重新定义的动因及条件 | 第20-21页 |
二、请愿权的概念及性质 | 第21-22页 |
三、利益表达权 | 第22-23页 |
四、利益协调权 | 第23-24页 |
五、请愿权的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六、请愿权的宪政定位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国请愿制度研究 | 第26-40页 |
第一节 信访制度实证研究 | 第26-33页 |
一、研究说明 | 第26-27页 |
二、体制方面 | 第27-29页 |
三、制度方面 | 第29-31页 |
四、上访公民方面 | 第31-32页 |
五、信访部门方面 | 第32页 |
六、信访难的原因分析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中外请愿制度比较研究 | 第33-38页 |
一、研究说明 | 第33-34页 |
二、理论比较 | 第34-35页 |
三、部门设置比较 | 第35-36页 |
四、请愿程序比较 | 第36-37页 |
五、请愿效果比较 | 第37页 |
六、思考与总结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信访制度的改革途径之争及其出路 | 第38-40页 |
一、改革途径之争 | 第38-39页 |
二、信访制度的出路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公民请愿制度的重构 | 第40-51页 |
第一节 请愿理论的重构 | 第40-43页 |
一、监督权理论的缺失 | 第40-41页 |
二、用利益表达与利益协调权理论代替监督权理论 | 第41-42页 |
三、利益表达权与利益协调权理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请愿制度的重构 | 第43-51页 |
一、重构论 | 第43-44页 |
二、制度职能的重构 | 第44-45页 |
三、请愿法制的完善 | 第45页 |
四、请愿部门的设置 | 第45-47页 |
五、请愿程序的设计 | 第47-49页 |
六、重构的宪政意义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一 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调查 | 第59-66页 |
附录二 信访工作体制改革初探 | 第66-68页 |
附录三 关于日本行政相谈制度的考察报告(摘要) | 第68-71页 |
附录四 美国处理公民诉求工作见闻 | 第71-73页 |
附录五 欧洲申诉专员制度考察报告(摘要) | 第73-80页 |
致谢词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