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行为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诚信与失信 | 第10-21页 |
一、诚信概述 | 第10-18页 |
(一) 诚信的涵义 | 第10-11页 |
(二) 诚信的法律地位 | 第11-12页 |
(三) 诚信历史演进 | 第12-14页 |
(四) 诚信的价值 | 第14-18页 |
二、失信概述 | 第18-21页 |
(一) 失信行为概念 | 第18-19页 |
(二) 失信行为特征 | 第19页 |
(三) 失信行为性质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失信表现及危害 | 第21-33页 |
一、失信表现 | 第21-29页 |
(一) 经济领域 | 第21-25页 |
(二) 政治领域 | 第25-28页 |
(三) 社会生活领域 | 第28页 |
(四) 国际信誉领域 | 第28-29页 |
二、失信的危害 | 第29-33页 |
(一) 经济危害 | 第29-32页 |
(二) 政治危害 | 第32页 |
(三) 社会危害 | 第32-33页 |
第三部分 失信成因 | 第33-46页 |
一、法律原因 | 第33-42页 |
(一) 失信惩治相关部门法缺漏 | 第33-37页 |
(二) 社会联合惩戒法律机制尚未形成 | 第37-39页 |
(三) 行政执法不力 | 第39-41页 |
(四) 司法不力 | 第41-42页 |
二、经济原因 | 第42-43页 |
(一) 市场惩罚时间滞后 | 第42页 |
(二) 市场惩罚传导环节阻塞 | 第42-43页 |
(三) 失信责任承担者虚无 | 第43页 |
三、社会原因 | 第43-46页 |
(一) 道德缺损 | 第43-45页 |
(二) 政府诚信失范 | 第45-46页 |
第四部分 失信治理 | 第46-58页 |
一、完善相关立法 | 第46-51页 |
(一) 完善相关部门法 | 第47-49页 |
(二) 建立社会联合惩戒机制 | 第49-51页 |
二、加强诚信观教育 | 第51-54页 |
(一) 更新传统诚信观 | 第52-53页 |
(二)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 第53页 |
(三) 加强校园诚信教育 | 第53-54页 |
三、落实诚信执法 | 第54-56页 |
(一) 积极引导诚信 | 第54页 |
(二) 明确政府责任 | 第54-56页 |
四、加强失信司法打击 | 第56-58页 |
(一) 提升法官职业素质 | 第56-57页 |
(二) 加强法官监督和制约 | 第57-58页 |
第五部分 失信民事责任 | 第58-67页 |
一、失信民事责任概述 | 第58-59页 |
二、失信民事责任的法律疏漏 | 第59-63页 |
(一) 失信责任无法可依 | 第59-62页 |
(二) 失信责任规定过轻 | 第62-63页 |
三、失信民事责任的完善 | 第63-67页 |
(一) 完善公司信用制度 | 第63-64页 |
(二) 完善代理制度 | 第64页 |
(三) 完善担保物权法律制度 | 第64页 |
(四) 完善侵权行为法律制度 | 第64-65页 |
(五) 完善破产法律制度 | 第65页 |
(六)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第65-66页 |
(七) 完善国家赔偿法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