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 能源紧张与生物质能源 | 第9-10页 |
2 我国能源现状与开发纤维燃料乙醇的潜力 | 第10-11页 |
3 纤维燃料乙醇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4 对全糖发酵菌种的研究 | 第12-14页 |
5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概述 | 第14-16页 |
·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 | 第14页 |
·细胞融合的起源和发展 | 第14-15页 |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15-16页 |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概念 | 第15页 |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优缺点 | 第16页 |
6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7 本文所用菌株的性能 | 第17-18页 |
·嗜鞣管囊酵母P-01(Pachusolen tannophilus)的性能 | 第17-18页 |
·南阳酒精酵母1308(S.cerevisiae)的性能 | 第18页 |
8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20-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菌种 | 第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21页 |
·酶制剂 | 第2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南阳酒精酵母1308单倍体的制备 | 第21页 |
·南阳酒精酵母1308单倍体的筛选 | 第21-22页 |
·单倍体D-12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22页 |
·P-01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22页 |
·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计算 | 第22页 |
·分析方法 | 第22页 |
·总糖含量测定 | 第22页 |
·木糖含量测定 | 第22页 |
·酒精度测定 | 第22页 |
·葡萄糖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南阳酒精酵母1308单倍体的制备 | 第22-23页 |
·南阳酒精酵母1308单倍体发酵性能的试验 | 第23-24页 |
·不同预处理剂对D-12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24页 |
·不同酶液组合对D-12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不同酶解时间对D-12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25-26页 |
·P-01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26页 |
3 本章小节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双亲原生质体的灭活、融合及融合子的检出 | 第28-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菌种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试剂与溶液 | 第28-2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嗜鞣管囊酵母P-01原生质体的紫外灭活 | 第29页 |
·D-12原生质体的高温灭活 | 第29页 |
·双亲灭活原生质体的融合 | 第29页 |
·融合子的初筛 | 第29-30页 |
·融合子的复筛 | 第30页 |
·融合子的鉴定 | 第30-31页 |
·融合子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P-01原生质体紫外灭活条件的研究 | 第31-32页 |
·D-12原生质体高温灭活条件的研究 | 第32页 |
·TTC平板初筛结果 | 第32页 |
·采用全糖发酵对融合子的复筛 | 第32-33页 |
·融合子的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 | 第33-34页 |
·融合子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34页 |
3 本章小节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融合子F10发酵秸秆水解液试验研究 | 第35-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菌种和原料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试剂 | 第3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玉米秸秆糖化液的制备 | 第35-36页 |
·F10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试验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发酵过程中糖消耗分析 | 第36-37页 |
·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变化 | 第37页 |
3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8-40页 |
1 结论 | 第38页 |
2 讨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Abstract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