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 理论上的认识和思考 | 第10页 |
(二) 个人感悟与困惑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 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二) 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二) 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三) 访谈法 | 第16页 |
五、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研究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重要依据 | 第17-26页 |
一、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概述 | 第17-18页 |
(一)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界定 | 第17页 |
(二)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意义 | 第17-18页 |
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研究的依据 | 第18-26页 |
(一)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 第18-22页 |
(二)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第22-23页 |
(三)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23-26页 |
第二部分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阶段发展的现实遭遇 | 第26-37页 |
一、职前期 | 第26-28页 |
(一) 案例描述 | 第26-27页 |
(二) 案例启示 | 第27-28页 |
二、职初期 | 第28-29页 |
(一) 案例描述 | 第28-29页 |
(二) 案例启示 | 第29页 |
三、能力建构期 | 第29-31页 |
(一) 案例描述 | 第29-30页 |
(二) 案例启示 | 第30-31页 |
四、职业转折期 | 第31-32页 |
(一) 案例描述 | 第31-32页 |
(二) 案例启示 | 第32页 |
五、职业稳定期 | 第32-34页 |
(一) 案例描述 | 第33-34页 |
(二) 案例启示 | 第34页 |
六、职业消离期 | 第34-35页 |
(一) 案例描述 | 第34-35页 |
(二) 案例启示 | 第35页 |
七、总结 | 第35-37页 |
第三部分 促进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阶段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第37-54页 |
一、注重幼教(学前)专业学生的职前心理铺陈 | 第37-40页 |
(一) 幼教(学前)专业学生的招生方法心理学化 | 第37-38页 |
(二) 幼教(学前)专业课程的设置实用化 | 第38-40页 |
二、关注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心理落差 | 第40-42页 |
(一) 勤反思,补落差 | 第40-41页 |
(二) 有效管理,弥补落差 | 第41-42页 |
三、重视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学习欲 | 第42-45页 |
(一) 幼儿教师的业务学习 | 第42-44页 |
(二)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44-45页 |
四、注重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心理保健 | 第45-48页 |
(一) 幼儿教师的压力管理 | 第45-46页 |
(二)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 第46-48页 |
五、关注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深造发展 | 第48-50页 |
(一) 幼儿教师的进修提升 | 第48-49页 |
(二) 幼儿教师的发展观瞻 | 第49-50页 |
六、重视幼儿教师职业中的教师循环价值 | 第50-54页 |
(一) 幼儿教师退休教师待遇保障 | 第50-52页 |
(二) 幼儿教师离休教师价值再创造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