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引言 | 第11页 |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腐蚀监测原理 | 第14-17页 |
·电阻探针 | 第15页 |
·磁阻探针 | 第15-16页 |
·线性极化技术 | 第16页 |
·弱极化测量 | 第16页 |
·交流阻抗 | 第16-17页 |
·腐蚀电化学噪声 | 第17页 |
·腐蚀监测用电阻探针设计原理 | 第17-18页 |
·电阻探针的制造工艺和材料 | 第18-20页 |
·电阻探针的敏感元件 | 第18-19页 |
·探针本体和敏感部件材料 | 第19页 |
·探针元件密封 | 第19页 |
·探针的填充材料 | 第19页 |
·探针的灵敏度 | 第19-20页 |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关键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ER400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仪开发与应用 | 第22-36页 |
·引言 | 第22页 |
·电阻探针 | 第22-24页 |
·微电阻测量原理(高精度AV 电桥) | 第22-23页 |
·电阻探针内部结构 | 第23-24页 |
·RCS 2600T 高压电阻探针的引脚布局 | 第24-25页 |
·RCS 2600T 高压电阻探针参考电阻、被测电阻和效验电阻 | 第25-26页 |
·电阻探针异种金属之间的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 | 第26-29页 |
·热电效应 | 第27页 |
·接触电势 | 第27-28页 |
·温差电势 | 第28-29页 |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装置的原理 | 第29-35页 |
·芯片选型及低功耗设计 | 第29-30页 |
·电池供电系统的电源设计 | 第30页 |
·数据采集电路 | 第30页 |
·RS232/485 接口电路设计 | 第30-31页 |
·探针测量仪器的电路设计框图 | 第31页 |
·电阻腐蚀测量系统功能框图 | 第31-32页 |
·ER400 电阻腐蚀监测仪器功能简介 | 第32-33页 |
·ER400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内部命令与通讯协议 | 第33-34页 |
·ER400 腐蚀监测仪技术指标 | 第34-35页 |
·ER2600T 电阻探针技术指标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3 ER400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仪室内及现场试验研究 | 第36-70页 |
·引言 | 第36页 |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原理 | 第36-43页 |
·电阻探针结构及测量的原理 | 第36-38页 |
·接触电势与温差电势对测量值B_(x,r)(t) 影响 | 第38-39页 |
·温度补偿原理 | 第39-41页 |
·R_r 温度工作曲线补偿 | 第39页 |
·差分温度补偿 | 第39-40页 |
·交变电流(换向电流)温度补偿 | 第40-41页 |
·电阻探针腐蚀监测仪及装置 | 第41-43页 |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实验装置 | 第43页 |
·电化学极化原理 | 第43-45页 |
·电化学极化测试方法 | 第44-45页 |
·磁阻探针腐蚀监测技术的应用 | 第45-47页 |
·现场测试装置的安装调试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68页 |
·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测量实验 | 第47-49页 |
·参考电阻R_r 温度工作曲线补偿实验 | 第49-53页 |
·差分温度补偿实验 | 第53-55页 |
·交变电流温度补偿实验 | 第55-57页 |
·交变电流温度补偿与直流差分温度补偿的比较 | 第57-58页 |
·电化学极化与电阻探针在模拟气田产出水中腐蚀对比实验 | 第58-61页 |
·现场测试装置的安装调试 | 第61-62页 |
·现场数据分析 | 第62-67页 |
·第一阶段中20 站G21-21 井现场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第一阶段南17 站G31-12 井现场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第二阶段中20 站G21-21 井现场数据分析 | 第65-66页 |
·第二阶段南17 站G31-12 井现场数据分析 | 第66-67页 |
·误差分析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