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智能客户端的移动协同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1页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第8页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8-9页
   ·课题的解决办法第9页
   ·论文的组织第9-11页
第2章 移动CSCW第11-20页
   ·移动CSCW发展现状第11-13页
   ·通信和网络技术第13-16页
     ·无线局域网络(Wi-Fi)第13-14页
     ·蓝牙(Bluetooth)第14页
     ·移动电话网络第14-16页
     ·ad hoc网络第16页
   ·移动CSCW的特性第16-17页
   ·移动CSCW的关键技术第17-20页
     ·移动协作环境下的存在和感知技术第17页
     ·移动环境下的网络自适应技术第17-18页
     ·协作信息的多样性处理技术第18页
     ·移动协作中的Agent技术第18页
     ·移动协作中的并发操作机制第18页
     ·移动终端的人机界面技术第18-20页
第3章 智能客户端技术第20-32页
   ·智能客户端概述第20-23页
     ·胖客户端第20-21页
     ·瘦客户端第21-22页
     ·智能客户端第22-23页
   ·智能客户端特征第23-24页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第23页
     ·有效使用网络资源第23页
     ·支持偶尔连接的用户第23-24页
     ·提供智能安装和更新第24页
     ·提供客户端设备灵活性第24页
   ·智能客户端的分类第24-25页
     ·Windows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第24-25页
     ·移动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第25页
     ·Office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第25页
   ·智能客户端的数据处理第25-28页
     ·数据类型第26页
     ·缓存数据第26-27页
     ·数据并发第27-28页
   ·智能客户端的网络连接第28-32页
     ·NET Enterprise Services第28-29页
     ·NET remoting第29页
     ·消息队列第29-30页
     ·Web Service第30-31页
     ·智能客户端与Web Service的整合第31-32页
第4章 .NET环境下实现智能客户端的几项关键技术第32-36页
   ·Microsoft框架基本原理简介第32-34页
     ·通用语言运行时(CLR)第32-33页
     ·.NET框架类库(FCL)第33页
     ·.NET Compact Framework第33-34页
   ·ADO.NET数据处理第34页
   ·XML Web Service第34-35页
   ·SQL Server CE第35-36页
第5章 基于智能客户端的移动CSCW应用模型研究第36-46页
   ·系统模型的设计思想第36-37页
   ·系统模型的体系结构第37-39页
     ·移动客户端模型第38页
     ·服务器端模型第38-39页
   ·系统模型的设计特点第39-40页
   ·系统模型的实现机制和实现方式第40-46页
     ·移动CSCW的数据传递机制第40-42页
     ·移动CSCW的感知性第42-43页
     ·移动环境下的自适应性第43-44页
     ·移动CSCW的人机界面接口第44页
     ·移动CSCW的数据转换第44-46页
第6章 基于智能客户端的移动协同物流系统设计与实现第46-64页
   ·应用背景介绍第46-47页
   ·移动协同物流系统的设计分析第47页
   ·移动协同物流系统的系统框架第47-49页
   ·基于Web Service的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第49-54页
     ·Authentication Web Service第49-52页
     ·Data XML Web Service第52-54页
   ·基于Web Service的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第54-62页
     ·系统客户端总体规划与描述第54-55页
     ·移动智能客户端界面的设计第55-56页
     ·数据访问功能实现第56-57页
     ·在线和离线功能的实现第57-62页
   ·系统安全性考虑第62-63页
   ·案例小结第63-64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者自我概念与品牌个性一致性对品牌偏好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侵蚀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