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一、丁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 | 第11-16页 |
二、丁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可能的突破 | 第16-20页 |
三、丁玲文学转型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 第20-24页 |
第一章 爱情与革命的双重变奏 | 第24-40页 |
第一节 写作姿态之最初转变 | 第24-33页 |
一、丁玲早期文学创作的价值指向 | 第24-30页 |
二、丁玲的文学困境——个性主义写作的逐渐没落 | 第30-31页 |
三、丁玲走向“革命加恋爱”小说写作的必然性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当爱情遇见革命 | 第33-40页 |
一、什么样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革命 | 第33-35页 |
二、情感与理性的冲突 | 第35-39页 |
三、新的创作困境的误入 | 第39-40页 |
第二章 丁玲对“文学工具论”的规避 | 第40-64页 |
第一节 丁玲之于革命文学的心理冲突 | 第40-45页 |
一、左翼文学的理论规范 | 第40-42页 |
二、左翼文学与五四文学的内在冲突 | 第42-45页 |
第二节 《田家冲》——丁玲无产阶级写作立场的确立 | 第45-47页 |
第三节 丁玲革命文学创作的话语选择 | 第47-55页 |
一、丁玲对个性主义话语的主动放弃 | 第48-53页 |
二、对革命文学政治宣传功利性的主动规避 | 第53-55页 |
第四节 丁玲革命文学叙事策略分析 | 第55-64页 |
一、旁观者式的叙事视角 | 第55-57页 |
二、丁玲革命小说的题材选择 | 第57-64页 |
第三章 三十年代初丁玲女性意识的显隐替换 | 第64-75页 |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自我压抑 | 第64-71页 |
一、自我个性的主动压抑 | 第64-67页 |
二、对爱情追求的主动放弃 | 第67-71页 |
第二节 《母亲》——丁玲女性革命作家写作姿态的最终确立 | 第71-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注释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