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3页 |
| 一、千乘欧阳氏家族族源考略 | 第13-40页 |
| (一) 欧阳氏溯源 | 第13-20页 |
| (二) 越人北迁与欧阳氏之迁徙 | 第20-23页 |
| (三) 欧阳氏涿郡分脉与千乘欧阳氏世系考 | 第23-30页 |
| (四) 疑为讹误的千乘欧阳氏家族成员 | 第30-33页 |
| (五) 千乘之历史沿革——兼论千乘欧阳氏家族之里籍 | 第33-40页 |
| 二、千乘欧阳氏家族与汉代社会 | 第40-67页 |
| (一) 千乘欧阳氏家族发展概况 | 第40-45页 |
| 1. 欧阳传《尚书》、八世出博士 | 第40-42页 |
| 2. 千乘欧阳氏家族的发展 | 第42-44页 |
| 3. 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一代大司徒欧阳歙 | 第44-45页 |
| (二) 关于欧阳歙之死的两个问题的思考 | 第45-55页 |
| 1. 欧阳歙死因考 | 第45-54页 |
| 2. 欧阳歙卒年考 | 第54-55页 |
| (三) 千乘欧阳氏家族的交游 | 第55-67页 |
| 1. 千乘欧阳氏家族的婚姻及仕宦 | 第55-57页 |
| (1) 千乘欧阳氏家族的婚姻取向及婚姻形式 | 第55-56页 |
| (2) 千乘欧阳氏家族的仕宦 | 第56-57页 |
| 2. 史籍所见欧阳《尚书》学的传承 | 第57-67页 |
| (1) 欧阳《尚书》学传承概况 | 第57-60页 |
| (2) 欧阳《尚书》学佚文辑录 | 第60-65页 |
| (3) 欧阳《尚书》学发展因素 | 第65-67页 |
| 三、千乘欧阳氏家族文化研究 | 第67-73页 |
| (一) 家学特点 | 第67-70页 |
| 1. 累世经学 | 第67-68页 |
| 2. 通经入仕 | 第68-69页 |
| 3. 重师法家法 | 第69-70页 |
| (二) 千乘欧阳氏家族家风 | 第70-73页 |
| 1. 持之以恒的家学教育 | 第70页 |
| 2. 清正廉明,惠政为民 | 第70-71页 |
| 3. 恭谦礼让 | 第71-72页 |
| 4. 忠君意识 | 第72-73页 |
| 四、千乘欧阳氏家族的历史地位 | 第73-78页 |
| (一) 千乘欧阳氏家族的文化功能 | 第73-75页 |
| 1. 欧阳氏家学是两汉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73-74页 |
| 2. 促进了汉代私学教育的发展 | 第74-75页 |
| (二) 千乘欧阳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 第75-78页 |
| 1. 影响汉代统治阶级的教育 | 第75-76页 |
| 2. 对汉代官吏群体儒学化的贡献 | 第76-78页 |
| 附录 | 第78-81页 |
| (一) 千乘派欧阳氏谱系简图 | 第78-79页 |
| (二) 欧阳《尚书》学经师传承表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