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辣椒疫病及其防治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辣椒简介 | 第10页 |
| ·辣椒疫病 | 第10-11页 |
| ·辣椒疫病防治 | 第11页 |
| ·辣椒疫病防治展望 | 第11-12页 |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2-16页 |
| ·RFLP技术 | 第15页 |
| ·RAPD技术 | 第15页 |
| ·SSR技术 | 第15页 |
| ·AFLP技术 | 第15-16页 |
| ·分子连锁遗传图谱 | 第16-17页 |
| ·QTL作图步骤和方法 | 第17-18页 |
| ·方差分析法 | 第17页 |
| ·区间作图法 | 第17页 |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7-18页 |
| ·混合线性模型法 | 第18页 |
| ·辣椒分子连锁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辣椒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试验的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40页 |
| ·本研究的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亲本、F_1及F_2代群体 | 第24页 |
| ·辣椒疫病病原菌 | 第24页 |
|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24-25页 |
| ·试验仪器 | 第24页 |
| ·试验试剂 | 第24-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40页 |
| ·疫病接种与鉴定 | 第25-26页 |
| ·辣椒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6-27页 |
| ·RAPD分析 | 第27-35页 |
| ·SSR分析 | 第35-39页 |
| ·数据统计与标记命名 | 第39页 |
| ·图谱构建 | 第39页 |
| ·抗疫病性状的QTL分析 | 第39-4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4页 |
| ·抗病性鉴定 | 第40-43页 |
| ·DNA检测 | 第43页 |
| ·RAPD扩增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 ·RAPD体系优化 | 第43-44页 |
| ·RAPD反应程序的退火温度梯度试验 | 第44页 |
| ·RAPD标记多态性 | 第44-45页 |
| ·SSR扩增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SSR体系优化与退火温度的梯度试验 | 第45-47页 |
| ·两种银染方法对比试验 | 第47页 |
| ·SSR引物筛选 | 第47页 |
| ·SSR标记多态性 | 第47-49页 |
| ·分子连锁图谱构建 | 第49-53页 |
| ·分子连锁图谱的基本特征 | 第49-52页 |
| ·标记的来源及群体的分离分析 | 第52-53页 |
| ·QTL分析 | 第53-54页 |
| 4 讨论 | 第54-58页 |
| ·亲本选配及F2代作图群体大小的选择 | 第54页 |
| ·RAPD和SSR分析中体系的优化和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54页 |
| ·AFLP、RAPD和SSR标记构建分子连锁图谱 | 第54-55页 |
| ·连锁图谱的密度问题及分子标记的不均匀分布 | 第55-56页 |
| ·抗病性鉴定对QTL分析的影响 | 第56页 |
| ·QTL分析 | 第56页 |
| ·OPA18(550bp)标记与辣椒抗疫病基因连锁关系讨论 | 第56-58页 |
| 5 全文结论 | 第58-60页 |
| ·CTAB法提取的辣椒幼叶基因组DNA适合AFLP、RAPD和SSR分析 | 第58页 |
| ·优化后获得了一组适合辣椒RAPD分析的体系和程序 | 第58页 |
| ·建立了一组适合辣椒SSR分析的体系和程序 | 第58页 |
| ·构建了由AFLP、RAPD和SSR标记组成的辣椒遗传图谱 | 第58-59页 |
| ·初步检测到2个辣椒抗疫病性状的QTL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 | 第66-68页 |
| 缩略词表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