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辨识的板带热连轧板凸度建模与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8页 |
| ·某“1+4”铝热连轧板凸度控制系统简介 | 第7-8页 |
| ·板凸度的生成及获得良好板形的条件简述 | 第8-11页 |
| ·板凸度的表示 | 第8-9页 |
| ·平坦度的生成 | 第9页 |
| ·板凸度的定义 | 第9-10页 |
| ·板形良好的条件分析 | 第10-11页 |
| ·板带轧制板凸度理论发展综述 | 第11-15页 |
| ·金属模型的研究现状简介 | 第11-12页 |
| ·辊系弹性变形理论的发展介绍 | 第12-14页 |
| ·轧辊磨损的研究 | 第14页 |
| ·轧辊热变形的研究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 ·铝带板凸度模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四辊轧机弹性变形解析模型研究 | 第18-29页 |
| ·轧辊弹性变形模型建立 | 第18-22页 |
| ·力学模型和基本假设 | 第18-20页 |
| ·工作辊与支撑辊间压力q(x)确定 | 第20-21页 |
| ·边部压力P_b确定 | 第21页 |
| ·工作辊与板带间压力p(x)确定 | 第21-22页 |
| ·工作辊轴线挠度计算 | 第22-24页 |
| ·支撑辊的轴线挠度计算 | 第24-26页 |
| ·工作辊与支撑辊间弹性压扁量△f_(wbξ)确定 | 第26-28页 |
| ·工作辊与板带间压扁量△f_(wsξ)确定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板形方程建立及各参数研究 | 第29-42页 |
| ·轧辊弹性变形协调关系方程建立 | 第29-31页 |
| ·辊缝形状函数确定 | 第31-34页 |
| ·轧辊辊身中部与边部压力差值与关系确定 | 第31页 |
| ·辊缝形状函数确定 | 第31-34页 |
| ·轧辊辊型计算 | 第34-40页 |
| ·轧辊原始辊形计算 | 第34-35页 |
| ·工作辊热辊形计算 | 第35-40页 |
| ·出口板凸度模型应用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基于系统辨识的板凸度模型建立 | 第42-53页 |
| ·系统辨识简介 | 第42-43页 |
| ·系统辨识简介 | 第42页 |
| ·系统辨识方法分类 | 第42-43页 |
| ·最小二乘法辨识原理简介 | 第43-44页 |
| ·最小二乘法的概念 | 第43页 |
| ·普通最小二乘问题解的计算 | 第43-44页 |
| ·热连轧机板凸度预报模型建立 | 第44-46页 |
| ·连轧机板凸度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 ·热连轧机架出口板凸度模型各影响系数分析 | 第45-46页 |
| ·基于Marquart法的板凸度模型参数辨识 | 第46-49页 |
| ·非线形模型的线形化 | 第47-48页 |
| ·正规方程建立 | 第48页 |
| ·迭代计算 | 第48-49页 |
| ·辨识结果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辊缝形状及其与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53-67页 |
| ·轧制力 P对辊缝形状影响 | 第53-58页 |
| ·弯辊力 Fw对辊缝形状的影响 | 第58-63页 |
| ·板宽b对辊缝形状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工作辊凸度detDw对带材凸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