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格里格与其《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作品12 号)创作背景 | 第9-12页 |
一、格里格生平 | 第9页 |
(一) 成长时期 | 第9页 |
(二) 成熟时期 | 第9页 |
二、《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作品12 号)作品创作产生的背景 | 第9-12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二) 成长经历 | 第10页 |
(三) 民族情节 | 第10页 |
(四) 风格形成初期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作品12 号)音乐体裁与曲式结构分析 | 第12-14页 |
一、音乐体裁 | 第12页 |
二、曲式结构 | 第12-14页 |
第三章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作品12 号)创作特点分析 | 第14-20页 |
一、节奏 | 第14-15页 |
(一) 拍号 | 第14页 |
(二) 节奏型 | 第14页 |
(三) 舞曲式重拍 | 第14页 |
(四) 不规则重拍 | 第14-15页 |
二、旋律 | 第15-16页 |
(一) 半音化旋律 | 第15页 |
(二) 大量使用短小的、片段的音调 | 第15页 |
(三) 装饰音 | 第15-16页 |
(四) 休止符 | 第16页 |
(五) 乐句 | 第16页 |
三、和声 | 第16-18页 |
(一) 五度音程 | 第17页 |
(二) 打击乐性质的和弦与“音簇” | 第17页 |
(三) 不协和的和声音响 | 第17-18页 |
四、调式与调性 | 第18-20页 |
(一) 民间自然调式的风格作用 | 第18-19页 |
(二) 民间自然调式的色彩交替 | 第19页 |
(三) 调性的合理布局 | 第19页 |
(四) 模糊调性 | 第19-20页 |
第四章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作品12 号)演奏分析 | 第20-29页 |
一、音乐形象 | 第20页 |
二、音色与触键 | 第20-29页 |
(一) 作品12 号第一首《小咏叹调》Op.12 No.1 | 第20-21页 |
(二) 作品12 号第二首《圆舞曲》Op.12 No.2 | 第21-22页 |
(三) 作品12 号第三首《更夫之歌》Op.12 No.3 | 第22-23页 |
(四) 作品12 号第四首《小精灵的舞蹈》Op.12 No.4 | 第23-24页 |
(五) 作品12 号第五首《民歌》Op.12 No.5 | 第24-25页 |
(六) 作品12 号第六首《挪威民歌》Op.12 No.6 | 第25-26页 |
(七) 作品12 号第七首《纪念册一页》Op.12 No.7 | 第26-27页 |
(八) 作品12 号第八首《民族之歌》Op.12 No.9 | 第27-29页 |
第五章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在20 世纪音乐中的地位 | 第29-35页 |
一、《钢琴抒情小品》(作品12 号)的艺术价值 | 第29-31页 |
(一) 是一本提高曲式分析能力的曲集 | 第29页 |
(二) 完善了钢琴曲创作上“标题”的具体含意 | 第29-30页 |
(三) 是一本提高钢琴演奏能力的教材 | 第30页 |
(四) 发扬了本民族音乐 | 第30-31页 |
二、格里格的音乐创作在20 世纪音乐中的影响 | 第31-35页 |
(一) 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 | 第32页 |
(二) 与其他同时期作曲家的对比 | 第32页 |
(三) 和声的创新使印象主义音乐出露端倪 | 第32页 |
(四) 不同评价 | 第32-33页 |
(五) 开辟了二十世纪音乐的创作天地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