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问题提出 | 第7-15页 |
·有关孤独感的研究 | 第8-13页 |
·孤独感的定义 | 第8页 |
·孤独感的类型 | 第8-9页 |
·孤独与独处的区别 | 第9页 |
·孤独与抑郁的区别 | 第9-10页 |
·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 第10-12页 |
·孤独感的应付方式 | 第12页 |
·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 第12-13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3页 |
·立题依据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2. 研究构思 | 第15-19页 |
·概念界定 | 第15页 |
·高职新生本研究中指通过高考被高职院校录取的三年制大专班一年级新生 | 第15页 |
·孤独感 | 第15页 |
·研究假设 | 第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研究工具 | 第16页 |
·研究设计 | 第16-17页 |
·问卷调查 | 第16-17页 |
·干预实验 | 第17页 |
·研究步骤 | 第17-18页 |
·时间安排及数据整理 | 第18-19页 |
3. 干预方法 | 第19-26页 |
·干预的目标 | 第19页 |
·干预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认知行为理论 | 第19-20页 |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0页 |
·归因理论 | 第20-21页 |
·人际沟通理论 | 第21页 |
·干预的基本原则 | 第21-22页 |
·民主的原则 | 第21页 |
·活动的原则 | 第21-22页 |
·共同的原则 | 第22页 |
·发展的原则 | 第22页 |
·保密的原则 | 第22页 |
·干预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干预形式 | 第23-26页 |
·集体干预 | 第23-24页 |
·个别干预 | 第24-26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6-33页 |
·高、低孤独组的对比研究 | 第26-27页 |
·高职新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27页 |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的对比研究 | 第27-28页 |
·实验组前测、后测对比研究 | 第28-29页 |
·控制组前测、后测对比研究 | 第29页 |
·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对比研究 | 第29-30页 |
·实验组前测与延时后测对比研究 | 第30-31页 |
·控制组前测与延时后测对比研究 | 第31页 |
·实验组和对照组延时后测对比研究 | 第31-33页 |
5. 讨论 | 第33-38页 |
·高低孤独组的比较 | 第33-34页 |
·对本次实验干预的效果分析 | 第34-36页 |
·对本次实验干预心理健康各因子效果的讨论 | 第36-37页 |
·对本次干预控制组变化的讨论 | 第37-38页 |
6. 结论 | 第38-39页 |
7. 教育建议 | 第39-41页 |
8. 研究不足 | 第41-42页 |
9.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61页 |
附录1:测量工具 | 第47-50页 |
附录2:干预课程样例 | 第50-61页 |
后记 | 第61-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