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物资经济论文--物资流通论文

现代物流理念下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方法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4页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4-16页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理论综述第16-21页
     ·资源整合研究方面第16-17页
     ·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间互动发展方面第17-18页
     ·交通运输方式资源整合方面第18-19页
     ·交通运输网络资源整合方面第19-20页
     ·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评价方面第20-21页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1-24页
第2章 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的理念及内涵第24-41页
   ·交通运输系统及交通运输系统资源的内涵第24-28页
     ·交通运输系统第24-25页
     ·交通运输系统资源第25-28页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演化及影响分析第28-32页
     ·交通运输系统的产生与发展第28-30页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演化的影响因素第30-32页
   ·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的内涵及发展第32-37页
     ·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的内涵第32-36页
     ·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思想的发展第36-37页
   ·现代物流理念对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的支撑第37-41页
     ·现代物流的内涵及特征第37-39页
     ·资源整合是现代物流对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要求第39-41页
第3章 我国交通运输系统资源现状及比较分析第41-61页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纵向分析第41-49页
     ·我国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第41-42页
     ·不同运输方式的发展特点第42-46页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及投资分析第46-49页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横向比较第49-59页
     ·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关联特点第50-54页
     ·交通运输业的产业波及影响第54-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间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第61-74页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第61页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间系统动力学分析第61-62页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间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第62-66页
     ·系统因果关系第62-63页
     ·系统流图第63-64页
     ·系统结构方程第64-66页
   ·模型参数估计第66-68页
     ·货运生成系数计第66页
     ·水运分担系数、公路分担系数第66-67页
     ·一、二、三产业比重第67-68页
     ·其他参数确定第68页
   ·政策模拟第68-73页
     ·增加交通运输投资比例第68-69页
     ·调整产业结构第69-72页
     ·增加投资贡献率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基于非集计理论的运输方式资源整合分析第74-97页
   ·非集计模型基本理论第74-76页
   ·影响货主选择运输方式因素分析第76-78页
   ·数据的调查及结论第78-80页
     ·调查结果统计第78-79页
     ·调查结果分析第79-80页
   ·效用函数分析第80-91页
     ·模型第80-81页
     ·特性变量的选择第81页
     ·非集计模型的计算与检验第81-85页
     ·模型的应用计算与检验第85-90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90-91页
   ·集计概率第91-93页
     ·模型第91-92页
     ·概率结果第92-93页
   ·弹性分析第93-95页
     ·模型第93-94页
     ·弹性计算第94-95页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6章 基于Stackelberg模型的运输网络资源整合分析第97-115页
   ·运输网络资源整合的特点第97-99页
   ·博弈理论分析第99-104页
     ·博弈的内涵第99-100页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第100-103页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第103-104页
   ·运输网络资源整合的Stackelberg模型第104-107页
     ·运输网络使用者的效用第104-105页
     ·运输网络规划者的目标函数第105-107页
   ·模型算法分析第107-111页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第108-111页
     ·基于遗传算法的运输网络规划模型求解第111页
   ·具体算例及优化结果分析第111-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7章 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评价第115-132页
   ·评价指标的构建第115-120页
     ·与外部环境适应性指标第115-116页
     ·运输方式资源整合指标第116-118页
     ·运输网络资源整合指标第118-119页
     ·运输组织资源整合指标第119页
     ·支撑环节资源整合指标第119-120页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第120-122页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120-121页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121-122页
   ·评价模型第122-126页
     ·因素集的确定第122-123页
     ·各因素权重系数的确定第123-124页
     ·隶属函数(隶属度)的确定第124-125页
     ·反模糊化计算第125-126页
     ·评价标准的确定第126页
   ·评价模型的应用第126-131页
     ·长三角地区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第126-127页
     ·环渤海地区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第127-128页
     ·评价结果第128页
     ·评价结果分析第128-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8章 结论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2页
附录A 货主和承运人选择运输方式调查表第142-148页
附录B 集装箱运输网络资源整合程序第148-164页
 附录B.1 主函数main.m文件程序第148-163页
 附录B.2 目标函数obj.m文件程序第163-164页
附录C 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第164-1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承担的科研项目第177-179页
 1、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77-178页
 2、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研究生履历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2P环境下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
下一篇:大水灰比深搅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