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多孔硅后处理发光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26页
   ·多孔硅的历史第8-9页
   ·多孔硅制备方法第9-14页
     ·阳极腐蚀法(Anodic Etching)第9-11页
     ·锈蚀(stain etching)第11-12页
     ·火花放电法(Spark Discharge)第12页
     ·水热腐蚀法(Hydro-Thermal Etching)第12-13页
     ·光化学腐蚀法(Photochemical etehing)第13页
     ·脉冲腐蚀法(Impulse Etching)第13-14页
   ·多孔硅的形成机理第14-17页
     ·Beale耗尽模型第14页
     ·限制扩散模型第14-15页
     ·量子限制模型第15页
     ·多孔硅形成时的化学反应第15-17页
   ·多孔硅的发光机理第17-21页
     ·量子限制模型第18页
     ·氢化非晶硅模型第18-19页
     ·表面氢化物模型第19页
     ·缺陷模型第19页
     ·硅氧烯模型第19页
     ·表面态模型第19-20页
     ·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第20-21页
   ·多孔硅性能(properties of PS)第21-24页
     ·多孔硅阳极氧化条件的影响第21页
     ·多孔硅的微结构第21-22页
     ·孔径(pore diameter)第22页
     ·孔隙率第22-23页
     ·多孔层深度第23页
     ·化学成分第23-24页
   ·多孔硅的发光第24-25页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多孔硅的测试原理与制备条件第26-37页
   ·测试仪器及测试原理第26-30页
     ·荧光分光光度计第26-27页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第27-29页
     ·磨角法测多孔硅厚度第29-30页
   ·硅片的清洗第30页
   ·多孔硅的制备第30-31页
   ·制备参数对多孔硅形成的影响第31-34页
     ·电解液对多孔硅形成的影响第31-32页
     ·电流密度对多孔硅形成的影响第32-33页
     ·腐蚀时间对多孔硅形成的影响第33页
     ·衬底对对多孔硅形成的影响第33-34页
   ·后处理方法第34-37页
     ·氧化处理第34-35页
     ·钝化处理第35页
     ·超临界干燥处理第35-36页
     ·本论文采用的后处理方法第36-37页
第三章 多孔硅后处理发光性能的研究第37-59页
   ·制备条件对多孔硅发光的影响第37-41页
     ·光致发光性能(PL)第37-38页
     ·表面形貌表征(AFM)第38-39页
     ·实验结果讨论第39-41页
   ·多孔硅后处理发光的研究第41-47页
     ·阴极还原处理多孔硅的发光特性和表面形貌第41-44页
     ·酸处理多孔硅的发光特性和表面形貌第44-47页
   ·多孔硅发光稳定性的研究第47-57页
     ·光激发对多孔硅PL谱的影响第47-48页
     ·PS表面不同位置的发光峰对比第48-50页
     ·在自然存放条件下发光的影响第50-53页
     ·不同激发波长对 PL谱的影响第53-57页
   ·发光机制的讨论第57-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结论第59-60页
   ·研究工作的展望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控PEG两相体系铑/新型磷酸酯络合物催化烯烃氢甲酰化研究
下一篇: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