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诈骗罪相关立法问题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保险业的新发展及其面临的新问题 | 第13-17页 |
第一节、保险业及其诈骗犯罪的新发展 | 第13-14页 |
一、保险业发展的国际化 | 第13页 |
二、保险诈骗犯罪发展的新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保险犯罪立法的滞后性及新要求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保险诈骗犯罪立法观念的更新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平等观 | 第17-20页 |
一、不平等状况的表现 | 第17-19页 |
二、平等观确立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信用观 | 第20-23页 |
一、信用与保险诈骗行为 | 第21页 |
二、信用观念浅显 | 第21-22页 |
三、牢固树立信用观念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国际观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保险诈骗犯罪立法政策的调整 | 第26-34页 |
第一节 科学主义 | 第26-28页 |
一、刑法规定的规律性 | 第26-27页 |
二、刑法规定的协调性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效益与安全 | 第28-30页 |
一、刑法效益 | 第28-29页 |
二、保险效益与刑法效益兼得 | 第29页 |
三、保险效益与保险安全协调发展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法治主义 | 第30-34页 |
一、各国刑法介入状况 | 第31-32页 |
二、刑法介入适度化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保险诈骗犯罪立法模式的变革 | 第34-39页 |
第一节 立法浏览 | 第34-36页 |
一、保险诈骗罪立法模式的多样化 | 第34-35页 |
二、我国立法模式存在缺陷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模式转变 | 第36-39页 |
一、附属刑法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 第36-37页 |
二、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保险诈骗犯罪立法技术的完善 | 第39-47页 |
第一节 犯罪构成要件模式 | 第39-41页 |
一、现行模式的诸多弊端 | 第39-40页 |
二、促进构成模式的转变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罪状规定 | 第41-44页 |
一、明确式规定的不足之处 | 第41-43页 |
二、概括式规定的引入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表述 | 第44-47页 |
第六章 保险诈骗犯罪法定刑的改革 | 第47-53页 |
第一节 没收财产刑 | 第47-49页 |
一、该刑罚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 第47页 |
二、在我国存在的诸多弊端与改革 | 第47-49页 |
第二节 资格刑 | 第49-51页 |
一、我国保险刑法中资格刑的缺失 | 第49-50页 |
二、增设剥夺从事特定职业资格刑的合理性 | 第50-51页 |
三、保险刑法中资格刑的完善 | 第51页 |
第三节 量刑空间 | 第51-53页 |
一、刑罚幅度相对过宽 | 第51-52页 |
二、量刑情节模糊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