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理论解释 | 第15-20页 |
一、劳动力价值的基本构成 | 第15-18页 |
(一)劳动者生活必需品价值 | 第15-16页 |
(二)家庭成员生活必需品价值 | 第16页 |
(三)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 第16-17页 |
(四)一定时期的历史和道德因素 | 第17-18页 |
二、劳动力价值差异与工资性收入差异 | 第18-20页 |
(一)劳动力价值差异的下限与上限 | 第18页 |
(二)工资性收入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 第18-19页 |
(三)劳动力价值差异决定工资性收入差距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差距过小:当前我国居民工资性收入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20-31页 |
一、我国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状况及特征 | 第20-26页 |
(一)持续增长 | 第20-21页 |
(二)稳定增长 | 第21-23页 |
(三)普遍增长 | 第23-26页 |
二、我国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特点 | 第26-29页 |
(一)工资性收入存在平均分配的倾向 | 第26-27页 |
(二)工资性收入差距过小 | 第27-29页 |
三、我国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过小的消极经济影响 | 第29-31页 |
(一)不利于劳动力价值的持续提升 | 第29页 |
(二)不利于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 | 第29-30页 |
(三)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忽视劳动力价值提升:我国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过小的主要原因 | 第31-36页 |
一、忽视劳动力价值培育 | 第31-32页 |
(一)注重劳动力价值下限,忽视劳动力价值上限 | 第31-32页 |
(二)注重劳动力价值量的提高,忽视劳动力价值质的提升 | 第32页 |
二、劳动力报酬不合理 | 第32-33页 |
(一)过分注重工资性收入分配公平,忽视工资性收入分配效率 | 第32-33页 |
(二)过分注重工资性收入的保障性功能,忽视工资性收入的激励性效应 | 第33页 |
(三)过分注重工资性收入的政策性功能,忽视工资性收入的市场性功能 | 第33页 |
三、忽视劳动力价值提升的后果 | 第33-36页 |
(一)轻视劳动 | 第33-34页 |
(二)忽视教育成效 | 第34-35页 |
(三)固化居民收入差距 | 第35页 |
(四)削弱国际竞争能力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提升劳动力价值:适度扩大我国居民工资性收入比重的对策 | 第36-42页 |
一、重视教育,推动劳动力价值的持续提高 | 第36-37页 |
(一)增加教育投资 | 第36页 |
(二)提高劳动素养,加强技能教育 | 第36-37页 |
(三)践行终身教育理念 | 第37页 |
二、尊重劳动,提高居民劳动报酬率,扩大劳动性收入的差距 | 第37-39页 |
(一)提高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 | 第37-38页 |
(二)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 第38页 |
(三)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 第38-39页 |
三、克服工资性收入的平均分配倾向,构建高端人才的报酬激励机制 | 第39-40页 |
(一)拓展劳动服务方式,丰富劳动收入形式 | 第39页 |
(二)健全报酬激励机制,培育高级专业人才 | 第39-40页 |
(三)强化人才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 第40页 |
四、适度扩大我国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有效遏制收入差距过大趋势 | 第40-42页 |
(一)适度拉开劳动力价值的报酬标准 | 第40-41页 |
(二)合理规范行业和职业收入差距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