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1 口蹄疫 | 第10-28页 |
·口蹄疫概述 | 第10-11页 |
·口蹄疫病毒特性 | 第11-16页 |
·病毒基因组组成 | 第11-13页 |
·病毒结构 | 第13页 |
·病毒感染周期 | 第13-16页 |
·病毒致病机理 | 第16-18页 |
·毒力因子 | 第16-17页 |
·免疫应答 | 第17页 |
·持续感染 | 第17-18页 |
·口蹄疫流行与爆发 | 第18-21页 |
·世界口蹄疫流行情况 | 第18-19页 |
·发达国家和地区口蹄疫重新爆发 | 第19页 |
·2001 年英国口蹄疫爆发与影响 | 第19-20页 |
·2006 年世界口蹄疫流行动态 | 第20-21页 |
·口蹄疫预防控制 | 第21-23页 |
·现行口蹄疫疫苗 | 第21页 |
·新型口蹄疫疫苗 | 第21-23页 |
·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病原学检测鉴定 | 第23-25页 |
·血清学试验 | 第25-27页 |
·分子生物学试验 | 第27-28页 |
2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 | 第28-31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概述 | 第28-31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的特点 | 第28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的原理 | 第28-29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的应用 | 第29-31页 |
3 本论文研究概述 | 第31-32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 第31-32页 |
试验一 口蹄疫病毒阳性模板基因的克隆及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2-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40页 |
·材料 | 第32-34页 |
·样品来源 | 第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32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2-34页 |
·方法 | 第34-40页 |
·总 RNA 的提取 | 第34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34-35页 |
·cDNA 的合成 | 第35-36页 |
·cDNA PCR 扩增及目的基因的纯化 | 第36-37页 |
·确定目的 DNA 与载体的连接比例 | 第37页 |
·目的DNA与载体的连接 | 第37-38页 |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38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碱裂解法) | 第38-39页 |
·质粒的PCR鉴定 | 第39页 |
·重组质粒测序 | 第39页 |
·LAMP 方法检测阳性模板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 | 第39-40页 |
·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后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0页 |
·LAMP检测方法灵敏度的检测 | 第40页 |
·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的检测 | 第40页 |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第40页 |
2 结果 | 第40-51页 |
·cDNA PCR 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第40-41页 |
·质粒 PCR 鉴定结果 | 第41页 |
·重组质粒序列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LAMP 方法检测阳性模板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结果 | 第42-51页 |
·LAMP 方法检测阳性模板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42-48页 |
·LAMP 方法检测阳性模板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48页 |
·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后建立的 LAMP 检测方法 | 第48页 |
·LAMP方法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48-50页 |
·LAMP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50页 |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试验二 RT-LAMP 检测口蹄疫病毒 RNA 方法的建立及条件的优化 | 第53-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材料 | 第53页 |
·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灭活) | 第53页 |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3页 |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53页 |
·方法 | 第53-55页 |
·RNA 的提取 | 第53页 |
·RT-LAMP检测口蹄疫病毒方法的建立 | 第53-54页 |
·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后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55页 |
·RT-LAMP方法检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试验 | 第55页 |
·RT-LAMP 方法检测口蹄疫病毒灵敏度试验 | 第55页 |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第55页 |
2 结果 | 第55-64页 |
·RT-LAMP 检测方法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55-60页 |
·MgSO_2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55-56页 |
·Betaine(甜菜碱)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56页 |
·Bst DNA Polymerase 酶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56-57页 |
·dNTP 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57页 |
·ThermoScript~(TM) Reverse Transcriptase 酶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57-59页 |
·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59-60页 |
·RT-LAMP 检测方法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60-62页 |
·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后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 | 第62页 |
·RT-LAMP方法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62-64页 |
·RT-LAMP 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64页 |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试验三 LAMP 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敏感性的比较及其评价 | 第66-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材料 | 第66页 |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66页 |
·方法 | 第66-67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66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检测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敏感性试验 | 第66-67页 |
2 结果 | 第67-68页 |
·实时荧光 PCR 反应灵敏度的检测结果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