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断裂带构造特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5页 |
·断裂特征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2页 |
·地理及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页 |
·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17-19页 |
·基底及地层发育特征 | 第19-20页 |
·高邮凹陷基底断裂系统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构造几何特征 | 第22-41页 |
·断层分级 | 第22-26页 |
·主要断层特征 | 第26-33页 |
·平面特征 | 第26-30页 |
·剖面特征 | 第30-33页 |
·低级序断层特征 | 第33-36页 |
·平面特征 | 第34-35页 |
·剖面特征 | 第35-36页 |
·断裂组合特征 | 第36-40页 |
·剖面组合 | 第36-37页 |
·平面组合 | 第37-40页 |
·断裂带几何分段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构造活动特征 | 第41-68页 |
·主要断层活动强度 | 第41-47页 |
·真①断层 | 第41-42页 |
·真②断层 | 第42-46页 |
·纪3 断层 | 第46页 |
·曹①断层 | 第46-47页 |
·断层活动规律 | 第47-52页 |
·长期性和继承性 | 第47-48页 |
·差异性 | 第48-51页 |
·短期性和密集性 | 第51-52页 |
·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52-68页 |
·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 第52-61页 |
·构造发育模式 | 第61-68页 |
第五章 构造成因分析 | 第68-75页 |
·曲折边界的继承和改造 | 第68-71页 |
·边界断层形态的继承性 | 第68-69页 |
·新生断层的线性化改造作用 | 第69-71页 |
·低级序断层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 第71-75页 |
第六章 调节带 | 第75-86页 |
·调节构造的识别标志 | 第75-76页 |
·调节构造的分类与分级 | 第76-78页 |
·调节构造分类 | 第76页 |
·调节构造分级 | 第76-78页 |
·调节带构造特征 | 第78-83页 |
·同向叠置型调节带 | 第78-80页 |
·同向平行型调节带 | 第80-81页 |
·同向趋近型调节带 | 第81-82页 |
·消减型调节带 | 第82-83页 |
·调节带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