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 第一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概述 | 第11-19页 |
|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及规律 | 第11-13页 |
| ·发病原因 | 第11-12页 |
| ·诱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因素 | 第12-13页 |
| ·发病规律 | 第13页 |
|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第13-15页 |
| ·临床诊断 | 第13-14页 |
| ·实验室诊断 | 第14-15页 |
| ·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 第15-19页 |
| ·局部治疗 | 第15-16页 |
| ·全身疗法 | 第16-17页 |
| ·中药治疗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纳米银概述 | 第19-28页 |
| ·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银的应用 | 第19页 |
| ·纳米粒子 | 第19-20页 |
| ·纳米银及其特点 | 第20-22页 |
| ·纳米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进展 | 第23-27页 |
| ·化学还原法 | 第23-24页 |
| ·光还原法 | 第24-25页 |
| ·电化学法 | 第25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25页 |
| ·激光烧蚀法 | 第25-26页 |
| ·化学电镀法 | 第26页 |
| ·真空蒸镀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8-53页 |
| 第三章 纳米银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 ·试剂 | 第28页 |
| ·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 ·纳米银制备工艺探讨 | 第29-31页 |
| ·固液分离 | 第31页 |
| ·冷冻干燥 | 第31页 |
| ·纳米银的表征 | 第31-32页 |
| ·结果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纳米银的安全性试验 | 第37-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 ·药品、器材、试剂和试验动物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LD_(50) 的测定 | 第37页 |
| ·最大耐受量试验(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 | 第37页 |
| ·黏膜刺激性试验 | 第37-38页 |
| ·结果 | 第38页 |
| ·LD_(50) 的测定结果 | 第38页 |
| ·最大耐受量测定结果 | 第38页 |
| ·黏膜刺激性试验结果 | 第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纳米银的稳定性试验 | 第40-45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 ·结果 | 第40-44页 |
| ·讨论 | 第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六章 纳米银的药效学试验 | 第45-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 ·试剂、药品和菌种 | 第45页 |
| ·仪器 | 第45-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 ·肉汤培养基的制备 | 第46页 |
| ·琼脂平板的制备 | 第46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6页 |
| ·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6-47页 |
| ·结果 | 第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七章 纳米银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试验 | 第49-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 ·实验药品和器材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药物的配制 | 第49-50页 |
| ·治疗方案 | 第50-51页 |
| ·治疗效果评价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