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温吉桑气田气藏精细描述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前言第8-14页
 第一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第8-11页
  一 凝析气藏简介第8-9页
  二 温吉桑凝析气藏的开发研究现状第9-10页
  三 研究目的第10-11页
 第二节 研究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第11-13页
  一 研究主要内容第11-12页
  二 研究基本思路第12-13页
 第三节 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第13-14页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4-19页
 第一节 区域构造特征第14-16页
  一 行政与人文地理第14页
  二 区域构造背景第14-15页
  三 现今构造解释第15-16页
 第二节 沉积地层特征第16页
 第三节 构造演化第16-17页
 第四节 断层分布发育特征第17-19页
第二章 温吉桑凝析气藏中侏罗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9-32页
 第一节 准层序的测井判别模式第19-23页
  一 层序地层学地层分析第19页
  二 准层序的测井判别模式第19-23页
 第二节 地层划分结果第23-32页
  一 小层对比划分第23页
  二 本次小层划分第23-32页
第三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第32-57页
 第一节 沉积相标志第32-35页
  一 沉积相划分方法第32-33页
  二 沉积相标志第33-34页
  三 沉积微相图编制方法第34-35页
 第二节 沉积微相划分第35-44页
  一 沉积微相划分方案第35-36页
  二 测井相类型电性特征第36页
  三 主要微相带测井相类型第36-37页
  四 微相带特征第37-44页
 第三节 沉积微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第44-52页
  一 对比原则和依据第45页
  二 纵横相的沉积模式第45-48页
  三 连井剖面解释第48-52页
 第四节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第52-57页
第四章 温吉桑凝析气藏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第57-99页
 第一节 储层岩性、物性特征第57-63页
  一 岩性第57-58页
  二 物性第58-63页
 第二节 温吉桑凝析气藏储层砂体物性分布特征第63-79页
  一 七克台组(J_2q)储层砂体及含油性分布特征第63页
  二 三间房组(J_2s)储层砂体及含油性分布特征第63-68页
  三 西山窑组(J_2x)储层砂体及含油性分布特征第68-79页
 第三节 温吉桑凝析气藏储层砂体非均质性及评价第79-89页
  一 微观非均质性特征第79-80页
  二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第80-89页
 第四节 储层测井解释物性参数的确定第89-94页
  一 资料整理第90-91页
  二 含水饱和度值确定第91-92页
  三 孔隙度确定第92-94页
  四 渗透率值确定第94页
 第五节 气层判别标准第94-99页
  一 定性解释方法第94-96页
  二 测井解释方法第96页
  三 有效层的判别标准第96-99页
第五章 温吉桑凝析气藏储量计算第99-111页
 第一节 储量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第99-108页
  一 计算方法的选取第99-100页
  二 储量计算单元第100-108页
 第二节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第108-111页
  一 计算结果第108页
  二 结果分析第108-110页
  三 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第110页
  四 储量评价第110-111页
第六章 温吉桑凝析气藏地质模型建立第111-125页
 第一节 三维地质模型概述第111-112页
 第二节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基础第112-115页
  一 地质基础第113-114页
  二 数据基础第114-115页
 第三节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第115-123页
  一 单井模型的建立第115-116页
  二 地层层面的形成第116页
  三 地质体的离散化第116页
  四 属性数据体的建立第116-117页
  五 三维图形显示第117-123页
 第四节 三维地质建模应用效果分析及意义第123-125页
  一 效果分析第123-124页
  二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的意义第124-125页
结论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2页
小层数据表第132-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势学校管理的教育伦理学思考
下一篇:试论网络著作权侵权制度的缺陷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