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Nanog基因的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及抗体制备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转录因子Nanog 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2-21页
   ·Nanog 基因的克隆第13页
   ·Nanog 基因的结构第13-14页
   ·Nanog 基因的表达第14-16页
     ·Nanog 的正常表达第14页
     ·Nanog 的缺失第14-15页
     ·Nanog 的超表达第15-16页
   ·Nanog 维持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机制第16-17页
   ·Nanog 与胚胎干细胞中其它因子之间的关系第17-20页
     ·Nanog 与STAT3第18页
     ·Nanog 与MAP-kinase第18页
     ·Nanog 与BMP第18页
     ·Nanog 和分化抑制第18-19页
     ·Nanog 和Oct4,Sox2第19-20页
   ·Nanog 基因抗体制备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第二章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第21-30页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第21-23页
     ·融合表达载体第21-22页
     ·共表达载体第22页
     ·双杂交系统第22页
     ·Univector 系统第22-23页
   ·表达宿主菌第23-24页
     ·代谢工程第23页
     ·定向进化第23-24页
     ·蛋白质的糖基化第24页
   ·重组蛋白的表达定位第24-26页
     ·细胞质表达第24-25页
     ·分泌表达第25-26页
   ·融合表达系统第26-30页
     ·蛋白A(PA)和蛋白G(PG)系统第27-28页
     ·组氨酸(His)融合系统第28页
     ·GST(glutathions s-transferase)系统第28-29页
     ·FLAG 系统第29页
     ·麦芽糖结合蛋白(MBP)系统第29-30页
第三章 包涵体的形成及复性的研究第30-38页
   ·包涵体特性第30页
   ·包涵体的形成第30-31页
     ·包涵体形成的原因第30-31页
     ·包涵体的形成机制第31页
   ·包涵体的复性机制第31-32页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第32-38页
     ·复性前准备第32-33页
     ·包涵体的复性方法第33-35页
     ·包涵体蛋白复性效率第35-37页
     ·复性蛋白质的检测第37-38页
第四章 小鼠Nanog 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第38-63页
   ·材料与方法第39-48页
     ·材料第39-42页
     ·方法第42-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57页
     ·PCR 扩增第48-49页
     ·重组表达载体pET-32a-Nanog 的构建第49-51页
     ·Nanog 基因的诱导表达第51页
     ·Nanog 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第51-53页
     ·Nanog 融合蛋白表达形式第53页
     ·His-Nanog 融合蛋白包涵体的洗涤第53-54页
     ·His-Nanog 融合蛋白的纯化第54-55页
     ·His-Nanog 融合蛋白的浓度产量测定第55-57页
   ·讨论第57-61页
     ·关于Nanog 基因的PCR 扩增第57页
     ·关于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第57-59页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59页
     ·目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第59-60页
     ·目的蛋白的表达形式第60页
     ·目的蛋白的纯化策略第60-61页
     ·蛋白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第61页
   ·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兔抗小鼠Nanog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第63-73页
   ·材料与方法第63-67页
     ·材料第63-64页
     ·方法第64-67页
   ·结果与分析第67-68页
     ·western blot 检测抗血清的特异性第67页
     ·间接ELISA 对抗体效价的测定第67-68页
     ·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自制抗体与天然Nanog 蛋白的反应性第68页
   ·讨论第68-72页
     ·重组蛋白的抗血清制备第68-70页
     ·Western blot 的检测第70页
     ·间接ELISA 法测抗体效价第70-71页
     ·关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第71-72页
   ·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4页
致谢第84-85页
作者简介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课程下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MIMO信道容量与天线选择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