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立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油气二次运移、成藏与勘探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41页 |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 | 第17-33页 |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24页 |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 | 第24-30页 |
·油气二次运移过程的示踪分析技术 | 第24页 |
·油气二次运移的物理模拟研究 | 第24-28页 |
·油气二次运移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28-30页 |
·油气二次运移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30-33页 |
·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33-38页 |
·含油气系统理论 | 第33-35页 |
·含油气系统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含油气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油气成藏动力学 | 第35-38页 |
·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油气成藏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油气勘探理论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 第38-41页 |
·国外油气勘探理论的发展简史 | 第38-39页 |
·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 | 第39-41页 |
第3章 陆相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 第41-59页 |
·层序地层特征 | 第41-47页 |
·层序地层划分准则及层序界面 | 第41-44页 |
·层序地层单元 | 第44-45页 |
·层序的构成 | 第45-47页 |
·基本构造特征 | 第47-54页 |
·构造层 | 第47-48页 |
·断裂体系 | 第48-50页 |
·不整合面 | 第50页 |
·次级构造单元 | 第50-54页 |
·沉积体系特征 | 第54-55页 |
·陡坡带沉积体系 | 第54页 |
·缓坡带沉积体系 | 第54-55页 |
·轴向沉积体系 | 第55页 |
·储集层特征 | 第55-57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55页 |
·储集空间特征 | 第55-56页 |
·物性特征 | 第56-57页 |
·油气藏特征 | 第57-59页 |
第4章 主运移通道控烃成藏论 | 第59-84页 |
·传统油气勘探理论的局限性 | 第59-62页 |
·油气勘探本身的独特规律 | 第59-60页 |
·传统油气勘探理论的局限性 | 第60-62页 |
·"源控论"的局限性 | 第61页 |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的局限性 | 第61页 |
·"含油气系统理论"在陆相盆地应用的局限性 | 第61-62页 |
·"油气成藏动力学"应用的局限性 | 第62页 |
·主运移通道控烃成藏论 | 第62-78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 | 第62-74页 |
·盆地类型与油气运移通道 | 第62-64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的概念 | 第64-66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的类型 | 第66-72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的位置 | 第72-73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的输烃能力 | 第73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几何形态描述 | 第73-74页 |
·"聚油单元"的概念及划分原则 | 第74-76页 |
·主运移通道控烃成藏论 | 第76-78页 |
·"主运移通道控烃成藏论"的成藏模式 | 第78-82页 |
·断层、骨架砂体和不整合面组合型通道控制的油气藏 | 第79-80页 |
·断层和不整合面组合型通道控制的油气藏 | 第80页 |
·断层和骨架砂体组合型通道控制的油气藏 | 第80-81页 |
·不整合面和骨架砂体组合型通道控制的油气藏 | 第81页 |
·断层控制的油气藏 | 第81页 |
·骨架砂体控制的油气藏 | 第81-82页 |
·不整合面控制的油气藏 | 第82页 |
·油气勘探理论的创新 | 第82-84页 |
第5章 油气运移、聚集物理模拟实验 | 第84-98页 |
·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与参数 | 第84-85页 |
·断层、骨架砂体的物理模拟实验 | 第85-90页 |
·物理实验模型和参数 | 第86页 |
·模型实验过程与分析 | 第86-89页 |
·模型实验结果 | 第89-90页 |
·断层、骨架砂体与不整合面的物理模拟实验 | 第90-98页 |
·物理模拟实验(实验2-1) | 第90-93页 |
·物理模拟实验(实验2-2) | 第93-95页 |
·物理模拟实验(实验2-3) | 第95-97页 |
·物理模拟实验结论 | 第97-98页 |
第6章 "顺藤摸瓜"式油气勘探技术 | 第98-113页 |
·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技术 | 第99-101页 |
·"定凹选带"油气勘探技术 | 第99页 |
·"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 第99-101页 |
·传统油气勘探技术的局限性 | 第101页 |
·"顺藤摸瓜"式油气勘探技术 | 第101-102页 |
·"顺藤摸瓜"式油气勘探技术的提出 | 第101-102页 |
·"顺藤摸瓜"式油气勘探技术的理论内涵 | 第102页 |
·"顺藤摸瓜"式油气勘探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2-113页 |
·有效烃源岩研究 | 第102-104页 |
·有效烃源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第103页 |
·有效烃源岩生、排烃研究 | 第103-104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研究 | 第104-111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几何形态的描述 | 第104-105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的研究方法 | 第105-111页 |
·圈闭形成及油气成藏研究 | 第111-113页 |
第7章 典型实例解剖 | 第113-146页 |
·断层和骨架砂体组合型通道控制的油气藏—梁家楼油田 | 第113-131页 |
·梁家楼油田的勘探历程 | 第113-115页 |
·基本地质特征 | 第115-117页 |
·地层特征 | 第115页 |
·构造特征 | 第115-116页 |
·沉积储层特征 | 第116-117页 |
·有效烃源岩特征 | 第117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与成藏 | 第117-131页 |
·油源精细对比研究 | 第118-123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描述 | 第123-127页 |
·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 第127-130页 |
·梁家楼油气藏的特点 | 第130-131页 |
·断层、骨架砂体和不整合面组合型通道控制的油气藏——胜坨油田 | 第131-146页 |
·胜坨油田的勘探历程 | 第131-133页 |
·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 第133-136页 |
·油—源对比及原油分布 | 第136-140页 |
·油气主运移通道描述 | 第140-142页 |
·油气运移的路径、方向 | 第142-146页 |
结论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