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导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缺少系统性 | 第12页 |
| ·缺少深入性 | 第12页 |
| ·缺少前瞻性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文献检索 | 第13页 |
| ·问卷调查 | 第13-14页 |
| 2 温江区社区建设与治理的简要历程 | 第14-16页 |
| ·历史进程 | 第14页 |
| ·基本类型 | 第14-16页 |
| ·由传统居委会改编组建,以城区居民为主要成员 | 第15页 |
|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由被征地农民聚居而成 | 第15页 |
| ·由老式自然村改建而成 | 第15-16页 |
| 3 温江区社区治理现状与成效 | 第16-29页 |
| ·治理体制和服务机制 | 第16-23页 |
| ·治理体制 | 第16页 |
| ·服务机制 | 第16-23页 |
| ·建设成果 | 第23-26页 |
| ·实践成果 | 第23-25页 |
| ·制度成果 | 第25-26页 |
| ·治理成效 | 第26-29页 |
| ·城市环境日渐优美 | 第26页 |
| ·居民归宿感增强 | 第26页 |
| ·辖区组织踊跃参与社区建设 | 第26-27页 |
| ·社区服务日趋人性化 | 第27-29页 |
| 4 温江区社区治理特色 | 第29-33页 |
| ·以实现居民主体意识为社区治理的最大前提 | 第30页 |
| ·以培育市民文化、造就社区精神为凝聚居民共建和谐社区的关键 | 第30-31页 |
|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来提升社区品位 | 第31-32页 |
| ·以群众文化活动为提升城市品位的催化剂 | 第32-33页 |
| 5 温江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40页 |
| ·社区治理去行政化速度缓慢,社区自治功能仍显薄弱 | 第33-35页 |
| ·从社区建设决策机构组成来看 | 第33页 |
| ·从社区治理过程看 | 第33-34页 |
| ·从社区居民来看 | 第34-35页 |
|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参与范围有限,参与多为被动式 | 第35-36页 |
| ·社区参与不足,参与程度低 | 第35页 |
| ·参与范围狭窄,内容十分有限,主要是非政治性参与 | 第35页 |
| ·社区参与主体缺乏广泛性 | 第35-36页 |
| ·社区参与积极性不高,表现为被动式执行性参与 | 第36页 |
| ·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活动程度低 | 第36-37页 |
| ·社区服务的龙头作用不突出,基础不牢固,矛盾和问题众多 | 第37-40页 |
| ·公益性服务不足,经营性服务频繁 | 第37页 |
| ·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不高 | 第37-38页 |
| ·社区服务中心角色多重 | 第38-40页 |
| 6 进一步完善温江现代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0-49页 |
| ·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构筑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 第40-42页 |
| ·近期:转变政府职能 | 第41页 |
| ·远期:改组城市街道办事处,实行社区自治体制 | 第41-42页 |
| ·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回归社区自治权利 | 第42-44页 |
| ·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体的关系 | 第42-43页 |
| ·理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自治体的关系 | 第43页 |
| ·回归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会议的法理关系,使社区居委会始终运行于宪法和居组法轨道中 | 第43页 |
| ·理顺多层级自治体之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 ·加强社区功能建设,规范社区公共服务发展 | 第44-46页 |
| ·建设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突出社区公益性特色 | 第44页 |
| ·明确划分社区公共服务为福利性、公益性和互助性三类 | 第44-45页 |
| ·改革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模式 | 第45-46页 |
| ·改革社区公共服务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的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 第46页 |
| ·改组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 | 第46页 |
| ·建立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民间组织运行机制 | 第46-47页 |
| ·培养公民意识,提炼社区精神 | 第47-49页 |
| ·将培养造就新型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社区建设与治理着眼点、着力点 | 第47页 |
| ·强化和规制社区选举,实现社区直选,扩大居民参与渠道 | 第47-48页 |
| ·强化社区政治参与,以政治参与带动其他内容参与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