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概述 | 第8-11页 |
| ·饮用水卫生现状 | 第8-9页 |
| ·饮用水中致病微生物 | 第9-11页 |
| ·水质标准中微生物指标 | 第11页 |
| ·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 第11-12页 |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模拟给水管网细菌再生长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26页 |
| ·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 ·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机制 | 第16-17页 |
| ·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影响因素 | 第17页 |
| ·实验室模拟给水管网概况 | 第17-18页 |
| ·监测指标的确定和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 ·监测指标的确定 | 第18页 |
| ·检验方法 | 第18-19页 |
| ·物化指标对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19-24页 |
| ·温度对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19-20页 |
| ·余氯对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浊度对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21-22页 |
| ·pH 值对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22-23页 |
| ·TOC 含量对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饮用水细菌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6-38页 |
| ·分子生物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30页 |
|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进展 | 第26-27页 |
| ·16S rRNA 基因及其应用 | 第27-28页 |
| ·核酸提取与PCR 扩增 | 第28-29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29-30页 |
| ·应用PCR-DGGE 技术研究饮用水细菌多样性 | 第30-33页 |
| ·实验研究目的 | 第30页 |
| ·实验流程 | 第30页 |
| ·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 ·饮用水水样总DNA 的提取 | 第33-34页 |
| ·总DNA 的16S rDNA 片断扩增结果 | 第34-35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离扩增所得 16S rDNA 片断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 | 第38-49页 |
| ·微生物快速鉴定系统 | 第38-42页 |
| ·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 第38-39页 |
| ·API20E 系统 | 第39-42页 |
| ·应用 API20E 鉴定给水管网细菌种类 | 第42-47页 |
| ·实验背景 | 第42页 |
| ·实验流程 | 第42-43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 ·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 ·实验可行性分析 | 第46-47页 |
|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给水管网细菌形态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饮用水微生物风险及控制对策 | 第49-64页 |
| ·饮用水微生物风险 | 第49-50页 |
| ·典型病原微生物 | 第50-59页 |
| ·细菌类病原微生物 | 第50-55页 |
| ·病毒类病原微生物 | 第55-57页 |
| ·原生动物类病原微生物 | 第57-59页 |
| ·给水管网中微生物存在的原因 | 第59-60页 |
| ·水处理工艺本身不够完善 | 第59页 |
| ·从管道系统外侵入 | 第59-60页 |
| ·控制给水管网中微生物风险的对策 | 第60-64页 |
| ·提高水处理效果 | 第60-61页 |
| ·选择合理的消毒剂 | 第61-62页 |
| ·冲洗管网 | 第62页 |
| ·更新或改造供水管道系统,深化管网管理 | 第62-63页 |
| ·加强管网水质监测和预测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建议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附录 | 第72-75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