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洞口段施工数值模拟及监控量测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3-16页 |
| ·工程概况 | 第13-14页 |
|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第14-16页 |
| 第2章 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洞口段施工 | 第16-28页 |
| ·洞口段工程特点 | 第16页 |
| ·洞口段主要支护方法机理 | 第16-19页 |
| ·浅埋的破坏机理 | 第16-17页 |
| ·锚喷网联合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 ·钢支撑作用机理 | 第18页 |
| ·注浆导管作用机理 | 第18页 |
| ·管棚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 ·洞口段地表预加固措施 | 第19-21页 |
| ·洞口段开挖方法 | 第21-26页 |
| ·正向施工法 | 第21-23页 |
| ·反向施工法 | 第23-24页 |
| ·各级围岩下开挖方法的选取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3章 现场监控量测及信息处理 | 第28-52页 |
| ·监控量测机理 | 第28-39页 |
| ·量测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 ·量测项目 | 第29-34页 |
| ·洞口段小净距隧道量测技术的特点 | 第34-35页 |
| ·量测数据分析原理 | 第35-38页 |
| ·围岩稳定性的判据 | 第38-39页 |
| ·现场信息处理及反馈 | 第39-51页 |
| ·洞内观察 | 第39-41页 |
| ·地表沉降 | 第41-43页 |
| ·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 | 第43-46页 |
| ·初期支护与围岩间压力 | 第46-48页 |
| ·钢拱架内力量测 | 第48-49页 |
| ·锚杆轴力量测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平面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52-7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52页 |
| ·建模考虑 | 第52-57页 |
| ·围岩的力学模型 | 第52-53页 |
| ·地应力场的模拟 | 第53-54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4页 |
| ·释放荷载的计算 | 第54-56页 |
| ·计算本构关系的选择 | 第56-57页 |
| ·计算模型 | 第57-59页 |
| ·模拟单元的选择 | 第57-58页 |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8-59页 |
| ·开挖模拟 | 第59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74页 |
| ·洞口段净距影响分析 | 第59-65页 |
| ·洞口段中间岩柱预加固条件分析 | 第65-69页 |
| ·洞口段开挖方法比较分析 | 第69-74页 |
| ·本章小节 | 第74-76页 |
| 第5章 洞口段三维数值模拟 | 第76-9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6-77页 |
| ·三维计算模型 | 第77-81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77-80页 |
| ·开挖模拟 | 第80-81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1-96页 |
| ·围岩应力 | 第81-83页 |
| ·研究面围岩应力 | 第83-84页 |
| ·地表沉降 | 第84-86页 |
| ·拱顶位移 | 第86-87页 |
| ·围岩位移 | 第87-90页 |
| ·超前支护受力 | 第90-91页 |
| ·初期支护受力 | 第91-95页 |
| ·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的比较 | 第95-96页 |
| ·本章小节 | 第96-98页 |
| 结论 | 第98-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所参加科研项目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