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洗毛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12-14页 |
·洗毛工艺 | 第12-13页 |
·洗毛废水及性质 | 第13-14页 |
·洗毛工艺的改进 | 第14-15页 |
·洗毛废水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气浮法 | 第15页 |
·絮凝沉降法 | 第15-16页 |
·膜过滤法 | 第16页 |
·生化法 | 第16-17页 |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17-19页 |
·印染废水的来源 | 第17-18页 |
·印染废水的特点 | 第18-19页 |
·印染废水的危害性 | 第19-20页 |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20-26页 |
·印染废水的物化处理法 | 第20-21页 |
·印染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 第21-23页 |
·生化法 | 第23-25页 |
·膜分离法 | 第25-26页 |
·清洁生产工艺 | 第26页 |
·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6-28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8页 |
·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污水处理系统工艺介绍 | 第29-38页 |
·羊绒集团污水处理系统工艺介绍 | 第29-34页 |
·集水调节池 | 第29页 |
·均化兼氧 | 第29页 |
·兼氧接触水解 | 第29-31页 |
·生物接触氧化 | 第31-34页 |
·污泥回流 | 第34页 |
·工艺单元设计及参数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污水处理系统调研及优化措施 | 第38-50页 |
·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及工艺运行参数 | 第38-39页 |
·生化法预处理的工艺流程 | 第38-39页 |
·工艺运行参数 | 第39页 |
·集团废水水量及水质特点 | 第39-40页 |
·污水处理现状 | 第40-42页 |
·兼氧及好氧工段水质现状 | 第40-41页 |
·CODcr 变化情况 | 第41页 |
·pH 情况 | 第41页 |
·温度和溶解氧 | 第41-42页 |
·硫化物情况 | 第42页 |
·生物相 | 第42页 |
·系统存在问题 | 第42-43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8页 |
·进水 CODcr 影响 | 第43-45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5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45页 |
·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46页 |
·溶解氧的影响 | 第46-47页 |
·硫化物的影响 | 第47-48页 |
·工艺优化措施 | 第48-49页 |
·工艺优化总体思路 | 第48页 |
·工艺优化具体措施 | 第48-49页 |
·加强运行管理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混凝、脱色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50-58页 |
·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50页 |
·实验内容 | 第50-51页 |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 第50页 |
·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50-51页 |
·实验水样 | 第51页 |
·混凝剂的选取 | 第51页 |
·混凝效果影响因素 | 第51-52页 |
·实验设计和方法 | 第52-53页 |
·混凝沉淀实验 | 第52页 |
·实验设计方法 | 第52-53页 |
·混凝剂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3-56页 |
·聚合氯化铝(596质量浓度) | 第53页 |
·pH 值对 CODcr 去除率、浊度去除率及脱色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投加量对CODcr 去除率、浊度去除率及脱色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搅拌时间对CODcr 去除率、浊度去除率及脱色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最佳条件验证 | 第56页 |
·次氯酸钠氧化脱色实验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废水生化处理工艺的实际优化 | 第58-65页 |
·工程优化的实施 | 第58页 |
·优化管理的实施 | 第58页 |
·工艺优化后系统运行情况 | 第58-61页 |
·兼氧系统可生化性监测 | 第58-59页 |
·优化后营养物质变化情况 | 第59-60页 |
·系统CODcr 去除情况 | 第60-61页 |
·系统BOD5 去除情况 | 第61页 |
·优化后镜检观察到的微生物 | 第61-63页 |
·生化系统出水排放标准 | 第63页 |
·处理废水的再利用 | 第63-64页 |
·工程效益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