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接入网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金属线缆接入技术 | 第12页 |
·混合接入技术 | 第12页 |
·无线接入技术 | 第12-13页 |
·光纤接入技术 | 第13-14页 |
·APON、EPON和GPON的比较 | 第14-18页 |
·APON | 第14-15页 |
·EPON | 第15页 |
·GPON | 第15-16页 |
·三种 PON的比较 | 第16-18页 |
·GPON目前的国内外发展 | 第18-19页 |
·本文所作的工作及贡献 | 第19页 |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GPON技术简介 | 第21-32页 |
·GPON标准 | 第21-22页 |
·GPON的标准化进程 | 第21-22页 |
·GPON的标准介绍 | 第22页 |
·GPON的系统结构 | 第22-23页 |
·GPON协议模型 | 第23-29页 |
·控制/管理平面 | 第24-25页 |
·用户平面 | 第25-26页 |
·GPON的技术特征 | 第26-27页 |
·GEM传输协议 | 第27-29页 |
·GPON传输复用方式和帧结构 | 第29-31页 |
·GPON传输复用方式 | 第29-30页 |
·GPON帧结构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ONU的 MAC层分析设计 | 第32-45页 |
·MAC层整体设计结构图 | 第32-33页 |
·TC层各模块的分析 | 第33-42页 |
·同步模块 | 第33-34页 |
·超帧指示域模块 | 第34页 |
·下行物理层操作维护管理模块 | 第34-36页 |
·奇偶校验域模块 | 第36页 |
·下行有效载荷长度域模块 | 第36-37页 |
·带宽映射域模块 | 第37-38页 |
·下行有效负载模块 | 第38页 |
·上行帧头模块 | 第38-40页 |
·上行有效负载模块 | 第40页 |
·输出控制模块 | 第40页 |
·缓冲器模块 | 第40页 |
·加密 | 第40页 |
·编解码模块 | 第40-41页 |
·测距 | 第41-42页 |
·上行接入工作原理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上行链路的设计实现 | 第45-72页 |
·开发环境与开发语言介绍 | 第45-48页 |
·QuartusII软件 | 第45-46页 |
·硬件描述语言概述 | 第46-47页 |
·Verilog HDL语言在FPGA/CPLD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上行帧头各模块的设计 | 第48-59页 |
·物理层开销模块 | 第48-54页 |
·上行物理层操作维护管理模块 | 第54-56页 |
·功率测量序列模块 | 第56-58页 |
·上行动态带宽报告模块 | 第58-59页 |
·输出控制模块 | 第59-61页 |
·缓冲器模块 | 第61-63页 |
·组帧模块 | 第62-63页 |
·并串模块 | 第63页 |
·编码模块的实现 | 第63-71页 |
·RS码编码原理 | 第63-65页 |
·RS(255,239)码的参数指标与编码电路 | 第65-69页 |
·RS(255,239)编码器的验证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动态带宽分配的研究 | 第72-79页 |
·目前主要算法 | 第72-73页 |
·基于T-CONT类型的GPON上行带宽分配算法 | 第72-73页 |
·基于业务类型的GPON上行带宽分配算法 | 第73页 |
·算法设计思路 | 第73-74页 |
·一种基于带宽需求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第74-77页 |
·性能分析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1: PLOu逻辑图 | 第84-85页 |
附录2: 上行链路逻辑图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