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5页 |
·导言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35页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结构 | 第13-14页 |
·类型Ⅰ | 第13页 |
·类型Ⅱ | 第13页 |
·类型Ⅲ | 第13-14页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性能 | 第14-15页 |
·结构材料 | 第14-15页 |
·涂层材料 | 第15页 |
·光学材料 | 第15页 |
·电学材料 | 第15页 |
·杂多酸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 第15-31页 |
·杂多酸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组成 | 第16-23页 |
·已合成的杂多酸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 第23-31页 |
·杂多酸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31-33页 |
·杂多酸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31页 |
·杂多酸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晶体生长方法 | 第31-33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33-35页 |
·前人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 第33-34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34页 |
·合成方法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62页 |
·分子设计 | 第35-36页 |
·中心离子的选择 | 第35页 |
·配体的选择 | 第35-36页 |
·杂多酸的选择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杂多酸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合成的一般步骤 | 第36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实验药品 | 第36-37页 |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合成反应 | 第37-46页 |
·CdCl_2·5/2H_2O+1,2-二吡啶基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37-38页 |
·Co_2O_3+1,2-二吡啶基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38页 |
·NiO+1,2-二吡啶基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38-39页 |
·NiCl_2·6H_2O+1,2-二吡啶基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39页 |
·ZnO+1,2-二吡啶基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39-40页 |
·其它中心离子+1,2-二吡啶基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40页 |
·CdCl_2·5/2H_2O+1.3-二吡啶基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40-42页 |
·CuO+1.3-二吡啶基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42页 |
·Co_2O_3+1.3-二吡啶基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42页 |
·NiCl_2·6H_2O+1.3-二吡啶基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42-43页 |
·Fe_3O_4+1.3-二吡啶基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43页 |
·NiO+1.3-二吡啶基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43-45页 |
·ZnO+1.3-二吡啶基丙烷+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45-46页 |
·ZnO+4,4-联吡啶+H_3[P(Mo_3O_(10))_4]·xH_2O体系 | 第46页 |
·产品的分析鉴定 | 第46-62页 |
·元素分析EDS检测 | 第46-48页 |
·IR检测 | 第48-49页 |
·单晶结构测定 | 第49-60页 |
·导电性能的表征 | 第60-61页 |
·热分析 | 第61页 |
·最佳反应条件 | 第61-6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62-73页 |
·反应条件对反应和晶体生长的影响 | 第62-67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溶液(或溶剂)填充度、浓度和pH值的影响 | 第64-65页 |
·杂质的影响 | 第65-67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7页 |
·(C_(12)H_(14)N_2)_2·PMo_(12)O_(40)晶体的晶体结构和性能 | 第67-73页 |
·晶体结构 | 第67-69页 |
·晶体的光吸收特性 | 第69-71页 |
·晶体的热稳定性 | 第71-7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