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一、董事离任义务概述 | 第6-9页 |
(一) 从李开复一案引发的关于董事离任义务的思考 | 第6-7页 |
(二) 董事离任义务和在任义务的联系 | 第7-8页 |
(三) 董事离任义务和在任义务的区别 | 第8-9页 |
二、董事离任义务的法理基础沿革 | 第9-15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传统的信托理论对董事离任义务的解释及其缺陷 | 第9-10页 |
1、英美法系国家以“信义关系”理论解释董事义务 | 第9页 |
2、以“信义关系”解释董事离任义务的缺陷 | 第9-10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委任或代理理论解释董事离任义务及其缺陷 | 第10-12页 |
1、大陆法系国家(地区)以委任或代理理论解释董事义务 | 第10-11页 |
2、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委任或代理理论解释董事离任义务的缺陷 | 第11-12页 |
3、小结 | 第12页 |
(三) 新的理论解释董事的离任义务 | 第12-15页 |
1、董事离任义务的民法理论基础——诚实信用说 | 第12-13页 |
2、董事离任义务的合同法理论基础——后契约义务说 | 第13-14页 |
3、董事离任义务的劳动法基础——雇员理论说 | 第14-15页 |
4、小结 | 第15页 |
三、董事离任义务的内容 | 第15-27页 |
(一) 董事离任义务内容概述 | 第15-17页 |
(二) 董事离任后竞业禁止的义务 | 第17-21页 |
1、竞业禁止制度的含义以及与保护商业秘密的联系 | 第17页 |
2、竞业禁止制度的发展及其价值取向 | 第17-18页 |
3、两大法系国家对董事离任后竞业禁止制度的规定 | 第18-19页 |
4、竞业禁止协议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5、竞业禁止的合理限制 | 第19-21页 |
(三) 董事离任后不得自我交易的义务 | 第21-25页 |
1、不得自我交易的含义以及历史发展呈现出对其放松管制的趋势 | 第21-22页 |
2、两大法系国家法律对董事离任后承担不得自我交易义务的规定 | 第22-23页 |
3、交易原因的限制 | 第23-25页 |
4、交易时间的限制 | 第25页 |
(四) 董事离任后不得策反公司重要职员的义务 | 第25-27页 |
1、不得策反的含义及对公司的意义 | 第25-26页 |
2、两大法系国家对不得策反义务的规制 | 第26-27页 |
3、不得策反的合理限制 | 第27页 |
四、我国相关立法关于董事离任义务的规定以及实践中的操作 | 第27-37页 |
(一) 我国主要的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及检讨 | 第28-33页 |
1、法律的规定 | 第28-30页 |
2、适用于上市公司的部门规章的相关规定 | 第30-32页 |
3、其他政府规章、地方法规、条例关于离任义务的规定 | 第32-33页 |
(二) 各级法院对于董事离任义务相关问题的判决以及实践中的问题 | 第33-35页 |
1、关于离任董事不得泄露商业秘密和竞业禁止的案例 | 第33-35页 |
2、关于离任董事不得策反原公司职员的案例 | 第35页 |
(三) 小结 | 第35-37页 |
1、立法层次上的缺陷 | 第36页 |
2、内容上的缺陷 | 第36-37页 |
五、对我国董事离任义务进行规制的建议 | 第37-42页 |
(一) 进行相关规范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二) 进行相关规范的可行性 | 第38-39页 |
1、从法律的层面进行统一规范 | 第38页 |
2、在契约的层面进行规范 | 第38-39页 |
(三) 规范董事离任义务的具体的制度设计 | 第39-42页 |
1、《公司法》对董事的离任义务进行宏观上的规范 | 第39-40页 |
2、《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中的规范 | 第40-41页 |
3、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 | 第41-42页 |
4、鼓励董事和公司以签订协议的形式明确董事的离任义务 | 第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书目 | 第44-47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47-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