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3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3-27页 |
·国内外小流域水土流失理论研究 | 第13-20页 |
·定性描述阶段 | 第13页 |
·定量分析与模型初步建立阶段 | 第13-15页 |
·观测资料简单分析时期 | 第14页 |
·通用方程建立和修整期 | 第14-15页 |
·模型发展与新技术应用阶段 | 第15-20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 | 第20-25页 |
·国外 | 第20-23页 |
·第一个阶段为山洪泥石流防治阶段 | 第20-21页 |
·第二阶段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阶段 | 第21页 |
·第三阶段为山区小流域治理的持续发展阶段 | 第21-23页 |
·国内 | 第23-25页 |
·萌芽与探索阶段(1950~1979 年) | 第24页 |
·确认与试点阶段(1980~1991 年) | 第24-25页 |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阶段(1992~1997 年) | 第25页 |
·大流域规模防治阶段(1998 年至今) | 第2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 研究区选择及区域概况 | 第27-32页 |
·研究区选择 | 第2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7-32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7-30页 |
·地貌 | 第27-28页 |
·地质、土壤 | 第28页 |
·气候 | 第28-29页 |
·水文 | 第29-30页 |
·植被 | 第30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0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30-32页 |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2-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5 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概念及其理论 | 第34-48页 |
·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的概念 | 第34-35页 |
·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理论依据 | 第35-46页 |
·系统论理论 | 第35-37页 |
·生态经济学原理 | 第37-38页 |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38-3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43页 |
·综合集成理论 | 第43-44页 |
·水土保持学原理 | 第44-46页 |
·三道防线划分原则 | 第46-47页 |
·景观格局相似性原则 | 第46页 |
·水土流失的相似性 | 第46页 |
·治理措施相似性 | 第46页 |
·土地利用方式相似性 | 第46页 |
·生态功能相似性 | 第46-47页 |
·三道防线划分步骤 | 第47-48页 |
·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 第47页 |
·划分指标体系建立 | 第47页 |
·三道防线的划分 | 第47-48页 |
6 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指标体系建立 | 第48-105页 |
·三道防线划分指标筛选 | 第48-54页 |
·三道防线划分指标筛选原则 | 第48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48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48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48页 |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 | 第48页 |
·三道防线划分影响因子分析 | 第48-52页 |
·降雨因子 | 第49-50页 |
·植被因子 | 第50-51页 |
·地形因子 | 第51页 |
·土壤因子与地质因子 | 第51-52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52页 |
·地貌部位 | 第52页 |
·三道防线划分指标分级标准 | 第52-54页 |
·三道防线划分指标获取 | 第54-72页 |
·植被盖度 | 第54-63页 |
·NDVI植被指数 | 第55-56页 |
·PVI植被指数 | 第56页 |
·SAVI植被指数 | 第56-57页 |
·MSAVI植被指数 | 第57页 |
·TSAVI植被指数 | 第57页 |
·VARI植被指数 | 第57-58页 |
·GEMI植被指数 | 第58页 |
·N*植被指数 | 第58-59页 |
·VCI植被指数 | 第59页 |
·植被盖度的估算 | 第59-63页 |
·坡度 | 第63-67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获取 | 第63-64页 |
·坡度分析 | 第64-67页 |
·土地利用类型 | 第67-70页 |
·训练样本选取 | 第67页 |
·分类后处理 | 第67-70页 |
·地貌部位 | 第70-72页 |
·数据预处理与分析 | 第72-105页 |
·图层叠加 | 第72-74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74-76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74页 |
·数据统计结果 | 第74-76页 |
·流域间数据分析 | 第76-92页 |
·坡度与地貌部位的关系 | 第76-81页 |
·植被盖度与地貌部位的关系 | 第81-87页 |
·土地利用与地貌部位的关系 | 第87-92页 |
·流域内数据分析 | 第92-104页 |
·白马关小流域 | 第92-94页 |
·松树峪小流域 | 第94-95页 |
·上庄子小流域 | 第95-97页 |
·西康各庄小流域 | 第97-99页 |
·吉家营小流域 | 第99-101页 |
·古石峪小流域 | 第101-103页 |
·对家河小流域 | 第103-104页 |
·其他小流域 | 第104页 |
·指标阈值确定 | 第104-105页 |
7 三道防线治理实践 | 第105-114页 |
·三道防线划分 | 第105-107页 |
·三道防线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 第107-109页 |
·生态修复区 | 第109页 |
·生态治理区 | 第109页 |
·生态保护区 | 第109页 |
·三道防线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 第109-114页 |
·生态修复区建设 | 第110-111页 |
·封山育林 | 第110页 |
·生态移民 | 第110-111页 |
·生态治理区建设 | 第111-112页 |
·农业生产措施 | 第111页 |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 | 第111页 |
·污水、垃圾处理 | 第111页 |
·产业结构调整 | 第111-112页 |
·生态保护区建设 | 第112-114页 |
·沟道水土保持工程 | 第112页 |
·河道整治措施 | 第112页 |
·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 | 第112-114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讨论 | 第115-116页 |
附件1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6页 |
个人简介 | 第126-127页 |
导师简介 | 第127-128页 |
发表论文清单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