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引言第11-19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6页
     ·概况第12-14页
     ·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4-15页
     ·调查地的研究历史第15-16页
       ·解放前的采集及研究历史第15页
       ·解放后的采集及研究概况第15-16页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页
   ·重点解决的问题第17-19页
2 研究地区概况第19-26页
   ·保护区地理位置第19-20页
   ·地质地貌第20-22页
     ·地质特征第21页
     ·地貌特征第21-22页
       ·山地第21页
       ·河谷和盘地第21-22页
       ·特殊地貌第22页
   ·水系第22页
   ·气候特征第22-23页
     ·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更为湿热第22页
     ·年降雨量大,但干湿季悬殊第22-23页
     ·保护区内气候垂直带谱完整第23页
   ·土壤第23页
   ·保护区自然地理条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第23-24页
     ·特殊的地势及优越的气候条件是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第24页
     ·深切陡峻的高中山地利于植被垂直带谱的形成第24页
     ·水文土壤条件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第24页
     ·保护区所处位置奠定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特有性基础第24页
   ·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概况第24-26页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6-31页
   ·样地设置及调查第26-27页
     ·调查因子第26页
     ·植被调查第26页
     ·样地数据的统计整理第26-27页
   ·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分析方法第27页
   ·多样性分析方法第27-28页
     ·群落内多样性(α多样性)的测度第27-28页
     ·群落间多样性(β多样性)的测度第28页
   ·系统聚类第28-29页
   ·专项调查研究第29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9-31页
4 物种多样性研究第31-67页
   ·种子植物区系及其多样性特征第31-50页
     ·区系的基本组成第31-32页
     ·科级的统计及分析第32-37页
       ·科的数量结构分析第32-34页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第34-37页
     ·属水平的统计及分析第37-45页
       ·属的数量结构分析第37页
       ·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第37-43页
       ·属级区系分析与比较第43-45页
     ·种级的统计及分析第45-49页
       ·种的分布区类型统计第45-46页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第46-49页
     ·区系特点分析第49-50页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第49页
       ·地理成分多样复杂,具有广泛的联系性第49页
       ·具有强烈的亚洲热带性质,尤其是热带印缅性质第49页
       ·具有强烈的西部性质第49-50页
       ·新分类群和新记录植物种类丰富第50页
   ·种子植物特有现象分析第50-56页
     ·科级特有类群分析第51-52页
     ·属级特有类群分析第52-54页
       ·中国东部和中部特有分布变型第52页
       ·中国南部特有分布变型第52-54页
     ·种级特有类群分析第54-56页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垂直变化第56-61页
     ·热带成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第57-58页
     ·温带成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第58-59页
     ·温带成分与热带成分之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第59-61页
     ·世界分布与中国特有成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第61页
   ·珍稀保护植物第61-64页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第61-62页
     ·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特有性评价第62页
     ·珍稀保护植物生存现状评价第62-64页
   ·小结与讨论第64-67页
     ·科属种组成丰富,但分化程度较弱第64页
     ·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第64-65页
     ·具有强烈的亚洲热带性质,尤其是热带印缅性质第65页
     ·与干旱生境的联系不紧密第65页
     ·新分类群和新分布植物种类丰富第65页
     ·特有植物丰富第65-66页
     ·珍稀保护植物众多第66-67页
5 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第67-96页
   ·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第67-79页
     ·保护区植被分类系统第67页
     ·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第67-79页
       ·热带雨林第67-72页
       ·季雨林第72-73页
       ·常绿阔叶林第73-75页
       ·落叶阔叶林第75页
       ·竹林第75-77页
       ·灌丛第77-78页
       ·稀树灌木草丛第78-79页
   ·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度第79-88页
     ·群落内多样性第80-86页
       ·群落总体α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第80-81页
       ·群落不同层次α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第81-86页
     ·群落间多样性第86-87页
     ·植物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第87-88页
   ·龙脑香群落研究第88-94页
     ·龙脑香林的植物区系组成与外貌第88-90页
     ·群落的层次结构和生态特征第90-92页
     ·与热带亚洲龙脑香林群落比较第92-94页
   ·小结与讨论第94-96页
6 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第96-122页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第96-103页
     ·生物多样性价值计算方法第96-97页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计算第97-103页
       ·直接使用价值第97-98页
       ·间接使用价值第98-103页
     ·森林生态系统经济价值分析第103页
   ·植物资源分类与评价第103-110页
     ·植物资源分类与评价第104-109页
       ·药用植物第104-105页
       ·食用植物第105-106页
       ·观赏植物第106页
       ·芳香植物第106-107页
       ·油脂植物第107页
       ·淀粉植物第107页
       ·蜜源植物第107页
       ·纤维植物第107-108页
       ·鞣质植物第108页
       ·染料植物第108页
       ·树脂与树胶植物第108页
       ·其他经济植物第108-109页
     ·植物资源利用及保护的措施第109-110页
       ·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第109页
       ·主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和指导第109页
       ·综合利用,就地加工第109页
       ·积极开展引种栽培第109-110页
   ·植物多样性受威胁因素分析第110-113页
     ·生境丧失和片断化第110页
     ·资源过度利用第110-111页
     ·毁林开荒对保护区的蚕食第111-112页
     ·森林火灾第112页
     ·旅游活动的影响第112-113页
   ·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第113-119页
     ·建立生物走廊带第113页
     ·退化龙脑香林的恢复第113-115页
     ·珍稀植物的迁地保护第115-116页
     ·建立生物防火隔离带第116-117页
     ·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第117页
     ·社区共管措施第117-119页
       ·社区共管的原则第117-118页
       ·社区共管的目标第118页
       ·调整周边社区产业结构模式第118页
       ·农村能源建设第118-119页
   ·小结与讨论第119-122页
     ·小结第119-120页
     ·讨论第120-122页
7 结论与创新第122-125页
   ·结论第122-124页
   ·新颖之处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3页
附录: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第133-187页
作者简介第187-188页
导师简介第188-190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成果第190-191页
致谢第191-192页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XML技术在Unicall呼叫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与实现
下一篇:G.729D语音编解码器性能仿真分析和工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