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第一章 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体系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33页 |
第一节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体系 | 第19-23页 |
1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体系 | 第19-20页 |
2 小麦化学杀雄杂交体系 | 第20-21页 |
3 小麦生态遗传型雄性不育两系杂交体系 | 第21-23页 |
·小麦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体系 | 第21-22页 |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体系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基础研究 | 第23-24页 |
2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24-25页 |
3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研究 | 第25页 |
第三节 小麦雄性不育性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30-33页 |
第二章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规律研究 | 第33-67页 |
第一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田间分期播种的育性表现 | 第33-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田间分期播种 | 第33-34页 |
·育性鉴定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和常规对照品种在不同播种期的花粉育性 | 第34-38页 |
·常规对照品种在不同播种期的花粉育性表现 | 第34-35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在不同播种期的花粉育性表现 | 第35-38页 |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和常规对照品种在不同播种期的自交结实率 | 第38-40页 |
·常规对照品种在不同播种期的结实率表现 | 第38-39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在不同播种期的结实率表现 | 第39-40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田间分期播种的育性稳定性及育性转换的临界播种期 | 第40-42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在气温异常年份田间分期播种的育性表现 | 第42-43页 |
·不同分蘖、小穗部位及小花位次对育性的影响 | 第43-49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同分蘖育性的差异 | 第43-44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同部位小穗育性的差异 | 第44-46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同位次小花育性的差异 | 第46-49页 |
第二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人工气候箱温光处理的育性表现 | 第49-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植物材料 | 第49页 |
·人工气候箱温度和光照控制试验 | 第49-50页 |
·温度控制试验 | 第49页 |
·温度和日照长度联合控制试验 | 第49-50页 |
·人工气候箱光照强度控制试验 | 第50页 |
·育性鉴定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人工气候箱温度处理试验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人工气候箱温度和日照长度联合处理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药隔到开花期温度和日长处理对自交结实率的效应值分析 | 第55-56页 |
·不同时段的温度和日长处理对自交结实率的效应值分析 | 第56页 |
·光照强度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影响 | 第56-58页 |
第三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及临界值研究 | 第58-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参试材料 | 第58页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敏感期分析 | 第59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临界值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自交结实率与温光综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自交结实率与温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发育时段的温度和日长与自交结实率的相关性比较 | 第61-62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临界值分析 | 第62-63页 |
第四节 本章讨论 | 第63-66页 |
1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表现 | 第63页 |
2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值 | 第63-65页 |
3 光照长度和强度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影响 | 第65-66页 |
第五节 本章结论 | 第66-67页 |
第三章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67-77页 |
第一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 第67-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植物材料 | 第67页 |
·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观察 | 第68-70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小孢子发育过程观察 | 第70-73页 |
第二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雄性细胞发育进程与植株外部形态指标的对应关系 | 第73-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植物材料 | 第74页 |
·试验方法 | 第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75页 |
第三节 本章结论和讨论 | 第75-77页 |
1 结论 | 第75页 |
2 讨论 | 第75-77页 |
第四章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与激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77-111页 |
第一节 育性敏感期花药中内源激素与育性转换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77-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植物材料 | 第77页 |
·花药中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77-78页 |
·育性鉴定 | 第78-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0页 |
·试验材料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和对照Ⅱ优726的育性表现 | 第79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和对照植株花药中内源激素含量 | 第79-80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IAA含量 | 第80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GA_3含量 | 第80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ABA含量 | 第80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ZR含量 | 第80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内源激素的比例 | 第80页 |
3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二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 | 第81-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植物材料 | 第81页 |
·育性鉴定 | 第81页 |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81-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0页 |
·试验材料C412S和对照CK412的育性表现 | 第82-83页 |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IAA水平的动态变化 | 第83-84页 |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GA_3水平的动态变化 | 第84-85页 |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ZR的动态变化 | 第85-86页 |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ABA的动态变化 | 第86-88页 |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JA的动态变化 | 第88-90页 |
3 小结 | 第90页 |
第三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生长素代谢酶活性的研究 | 第90-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植物材料 | 第91页 |
·测定方法 | 第91-92页 |
·酶液提取 | 第91页 |
·IAA-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91页 |
·IAA-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91-92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92页 |
·醛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98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IAA-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92-94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IAA-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94-95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95-96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醛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96-98页 |
3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四节 激素调控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影响 | 第99-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页 |
·植物材料 | 第99页 |
·外源化学物质对激素的调控 | 第99页 |
·育性鉴定 | 第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2页 |
·外源IAA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调控 | 第99-100页 |
·外源GA_3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调控 | 第100页 |
·外源ABA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调控 | 第100-101页 |
·乙烯调控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第五节 本章讨论 | 第102-109页 |
1 生长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102-105页 |
2 赤霉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3 脱落酸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4 细胞分裂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107页 |
5 乙烯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6 茉莉酸(JA)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108-109页 |
7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化学调控 | 第109页 |
第六节 本章结论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APRT基因的表达研究 | 第111-119页 |
第一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APRT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 | 第111-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3页 |
·植物材料 | 第111页 |
·实验方法 | 第111-113页 |
·幼穗材料取样与发育时期和育性的鉴定 | 第111-112页 |
·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112页 |
·APRT1和APRT2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112-11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5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幼穗中APRT1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113-114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幼穗中APRT2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APRT1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115-1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植物材料 | 第1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15-116页 |
·目的片段的扩 | 第115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115页 |
·目的片段的序列测定 | 第115-1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本章讨论与结论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9-122页 |
1 结论 | 第119-121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规律 | 第119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19-120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与激素之间的关系 | 第120-121页 |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APRT基因的RT-PCR表达分析 | 第121页 |
2 特色与创新 | 第121-122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42页 |